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今天,被一句话给雷到。
“真正制作工艺好的武夷岩茶,它并不会特别的香。”
彼时,正在忙着和各种月饼做斗争。闻此言,竟然有种无力感,脑袋有片刻的宕机。
什时候岩茶的工艺好,做出来的茶反而不香了?
言外之意,制作工艺不好的岩茶,所以它特别香?
扯淡!
肉桂、*旦、金柳条、雀舌等茶,集体阵亡在三坑两涧中。
光怪陆离,各种奇葩言论轮番上阵。先是岩茶奇兰是在五月采摘,再是工艺好,所以岩茶不会特别香。
这类怪诞的说法,当真如拍不死的小强,生命力也太旺盛。
本想将这种口无遮拦,张口即来,不经过大脑思考的话抛之脑后。
然,心里的小麻花不答应啊!
如果纵容这类不失的言论继续发酵,完蛋了,你们一定会对武夷岩茶有误解!以后喝到不香的岩茶,都会觉得这是工艺好的表现。
别到时候人家赚的盆满钵满,携款潜逃,就不管武夷岩茶的招牌好坏,可怜我们这些岩茶爱好者,逢人还要解释许久,捍卫武夷岩茶的清白。
不不不,这样的事,任何一个岩茶发烧友都不会置之不理。
工艺好=茶不香?大错特错!
麻花不知道,对方到底是怀着什么心情说出这句话。难道是因为最近房贷压力太大,心不在焉,随口说的?
那更该打!祸从口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还是谨慎。
说句大实话,“香”是一款武夷岩茶的基本素养,是合格线。
一款没有香气的岩茶,显然是失败的,是个实打实的loser,要被唾弃的,甚至要成为花肥的。
在岩茶的判断准则里,用四个字可概括,依次为:香、清、甘、活。
“香清甘活”,是清代梁章钜所提,详见于《归田琐记》。
《归田琐记卷七·品茶》一文中,曰:“……武夷焙法,实甲天下。……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谓茶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需从舌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此等语,余屡为人述之,皆闻所未闻,且恐陆鸿渐《茶经》未曾梦及此矣。”
引用了这么大一段话,往简单了说:岩茶,一定是要有香气的。尤其是工艺好的岩茶,香气更不可能差到家。
岩茶香气,与什么有关?
排除无关因素,最终能左右一款岩茶香气浓烈程度的,是品种和工艺。
品种,自是不必多说,早已经被造物主写进DNA双链结构中。水仙的兰花香,肉桂的桂皮香,奇丹的木质香,铁罗汉的药香,天生注定。
千人千面,茶何尝不是。
有的茶,天生香气高扬,香型丰富,个性外放,表现欲极强。
有的茶,生性不争不抢,香气低调朴素,在茶界属于“大众脸”。
但不管香气如何表现,总而言之一句话:香气一定是存在的。
工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岩茶的香气。
工艺好,岩茶的香气会被保留下来,而不是消失不见,尤其是像奇兰这类以香气著称的岩茶,在工艺好之下,香气不平凡。
工艺好的一大标准,就在于能否将岩茶的香气充分调动,完美运用。
技术精湛的制茶师,制茶技术了得,将“看青做青”四个字发挥地淋漓尽致,能够让茶叶中的各类物质处于完美比例,从而让岩茶具备“香清甘活”的特质。
换言之,一款工艺好的岩茶,喝着当然是香的!
“工艺好,所以岩茶不香”,又一个强盗逻辑。
岩茶之所以不香,在于工艺的缺陷。
真正工艺到位的岩茶,即便是焙到足火级别,仍旧可以保持岩茶的香气。
一如最爱的老丛水仙,它通常会被制作到中足火级别。
文火慢炖,火功高。
但老道的制茶师,能够恰如其分地掌握火功和茶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因为焙火温度高,而让老丛水仙的丛香、兰花香消失地无影无踪。
相反,真正工艺好的老丛水仙,丛香、兰花香相互交融,香气和谐。
如果火功高,岩茶一丝香气都不存在,这种茶是工艺的牺牲品,茶焙坏了,彻底失去了饮用价值。
行文至此,忽而能理解为何会有“制作工艺好的岩茶,不会特别香”的说法。
这是因为,他喝到的是一款本身工艺不好的茶,因焙火太高,导致香气失去了原有的张扬个性。
又或者,这位茶友,脑子里一直有几组等式存在。
火功高=不会特别香
火功高=工艺好
他喝到了一款火功比较高的茶,脑子里有“火功高=工艺好”的等式,于是经过等价交换,就出现了“工艺好=不会特别香”。
尴尬,又是一个糊涂掌柜的一笔糊涂账。
工艺好=茶不会特别香,这是不存在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兄弟,你的知识库还有待更新和提高啊!
南方的秋季,是慵懒的。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山林间,丝毫没有秋色的装扮。
三秋桂子,木樨花肆意地怒放着,虽然花朵小,力道却挺大,隔着老远的距离,就能闻到花香。
窗前,光影斑驳。
忽而想起,和村姑陈约定好,今天要喝一泡金柳条。
就着清甜的桂花香,泡一杯有着兼美个性的金柳条,遥相呼应,极好。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