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摘要: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源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学思想。本文通过对“妙在似与不似”的分析,阐述“妙在似与不似”是中国画传统美学思想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中庸文化和主、客、本三体统一的体现。
中国论文
关键词:似与不似;美学思想;对立统一;中庸;三体统一
1. 引言
齐白石先生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传统上关于“似”与“不似”的理解多从形神关系出发,这种理解具有一定的道理,较为粗浅。事实上似与不似是中国绘画的出发点,更是中国画作为独特的东方艺术的重要法则,似与不似体现着中国画的美学思想。本文试图从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高度对“妙在似与不似”的观点进行深刻的分析。
2.似与不似的美学思想
2.1对立统一的辩证观
似与不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们是对立的关系。“似”在中国画中是指画面视觉形象与客观审美对象相同或一致。“不似”指与审美对象存在差异,也就是不像。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以中国画形神的概念去理解似与不似。认为似就是写实,就是把形画准了,画像了。不似就是写意,就是把神表现到位,可以不计形,放松形、变形。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很大偏颇的。形神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形是绘画艺术的形式载体,神是绘画的内核,形神关系是虽无优劣,但有高下之分。形神关系与似不似的关系不是等量,不可以置换。而似与不似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似与不似是一种辩证关系,作为对立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中国画中更多是体现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似是以不似为前提的,不似是以似为参照的。没有似就无所谓不似,没有不似就无所谓似。“似”与“不似”的关系最早表现为 “形”与“神”的关系。汉刘安论画中其实就已经对“形”与“神”“似”与“不似”有了较早的论述。后又有顾恺之的画论。但是形神关系只是“似与不似”绘画风格的一个分支,是偏颇的,不全面的解释。“以形写神”“神”出于“形”又不满足于形,高于形似。这种辩证又统一的绘画理论为影响了后面许多画家。
2.2和谐中庸思想的体现
这个艺术观点充分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二字。孔子曾提出――善美统一的审美思想。并且为这种审美思想定下了尺度,为“中庸”。“中庸”是一种文化和高超的道德修养。不仅是道德,哲学,还是审美尺度。所谓“中庸之道”是一种大智慧,是介于矛盾的两者之间,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取其两者之精华,却又不偏执于其中的一种。而中国画也尽然,无论站在似与不似的哪个极端,都有违“中庸”审美原则。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反对两个极端。有背于“中庸”的审美尺度,违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太似则为对客观世界的照搬照抄,显得索然无味,若不似,则为欺世。艺术的灵感源于生活,倘若完全的不似则脱离了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否定。
真正的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品,不能只要求形似。在唐朝有一个景云的和尚,在《画松》的诗中写道:“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这种艺术理论专尚形似。照抄生活,绘画中没有画家的感情融入。画面死板而没有生机。张彦远的“得其形似,失其气韵,得其色彩,失其笔法。岂日画也。苏东坡“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这种艺术的批评,为后面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3 主体、客体、 本体的统一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似与不似对立关系的一个中庸取向,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体现。它实质是主体、客体、本体的自由结合,辩证统一,它的价值在于超越时间、空间、物质、精神的审美域,是心与物遵循审美规律相融合后诉诸于笔墨,是自然向“有意味的形式”转化的玄妙通途,是本体对主体与客体的把握,是中国画艺术自律的成熟。
于非?工笔画家,他画的牡丹可谓形神兼备。真实生活中牡丹的花是在春天开放的,叶子却到了夏天才最为茂盛,枝干要到秋天才有老劲之姿。但画家对牡丹的独爱,能将牡丹富丽堂皇的美展现给世人,画家在创作时运用了巧妙的心思将牡丹各个季节的美中和在一起,在一幅画中似取其春天之花,夏天之叶,秋天之干。这虽违背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但却将牡丹的富贵与华丽更好的凸显出来。从而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例如文人画的徐渭代表作品《墨葡萄》既有葡萄的形似又不完全像葡萄,更多的是表达出一种飘摇的斑驳的泪痕的感觉,是画家心境的表现 。
似与不似是通过对事物的不同感知形成带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发现能够表现客观事物的表现造型来提炼和延伸艺术的宽度。通过对自然界客观事物造型的追求和作者主观内心世界的表达以及各种技法的不断尝试,促进了画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对美感的提高。
3.似与不似是中国画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齐白石说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前,关于“似”与“不似”早有人提出,明代王绂在《书法传习录》中指出“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沈颢也提出过:“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石涛曾多次论述不似之似:“画宋一似真松树。予更欲以不似似之,真在气,不在姿”,“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近代许多著名艺术大师如*宾虹、潘天寿等人传承发展了“似与不似,不似之似”的理论。*宾虹说“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张大千说:“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艺术”。 潘天寿云:“画事在有法无法之间”,这是对似与不似之间的另一阐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画在探讨进一步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向了一个全盘西化,否定传统美学思想的歧路――以西方的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去改造革新中国画,否定现代中国画。在广大艺术家经历近30年的艰难探索,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恢复,中国绘画艺术中那种,自然、和谐、圆融,富含辩证观的美学思想被重新认识。当代对“似与不似”在结构美学、心理美学、形式美学上不断丰富,为中国画发展提供了更广阔、深厚的基础。
4.结束语
从古至今美术家们在“似与不似”方面的用实践经验进行探索和追求。为我们展现了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成为我们灿烂的文化遗产。现在是美术发展的新时代,美术家的创作实践仍然需要以“似与不似之间”为原则;这种原则还应该在未来被发扬,这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创作出更多大众欢迎的,能给人们以心灵感受和展现自然乐趣的含有艺术形式美的作品。似与不似是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体现了传统哲学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和之美,它作为中国艺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它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已经超越了中西方、超越了绘画审美领域。(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运进.《中国画的笔墨、传神与意境》北京:
[2]张岱年、陈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94页
[3]陈世中《 写意花鸟画谱》.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
[4]林同华《论石涛及其美学思想》.上海:上海
[5]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106页、第302页
[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第634页、第864页、第912页、第742页
[7]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论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2页、第22页
[8]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01页
[9]朱颖人《 名家讲学笔记 》. 南宁: 广西美术出
[10]周敦颐:《太极图说》,转自肖是夫、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