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清朝蒋衡写诗,记录他在武夷山喝茶时的感受。
“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
诗里写的奇种,是岩茶群体种的统称。
但圈内也有人认为,按照茶味微酽、有桂味、滋味偏辛等内容描述看,这分明就是肉桂啊。
肉桂作为武夷原生名丛,早在天价茶叶蛋新闻之前,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以前,就已经小有名气。
甚者还有观点认为,肉桂是清朝名茶,只不过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称为“玉桂”,成名已久。
只不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正式定种,陆续推广出来而已。
聊起岩茶肉桂的身世八卦,那可是一箩筐,三言两语说不完。
比如,岩茶圈内自带桂皮香的品种,不单是肉桂,还有包括肉桂的自然杂交后代——丹桂。
丹桂在武夷山的种植量并不多,比较少见,不过它继承了肉桂特立独行的桂皮香,叶片形态、植株特点等,也和肉桂有相似处。
与肉桂尾水的辛辣感略有不同,丹桂喝起来会有苦尾。
茶汤入口微苦,但苦味能及时化开,能让人接受。
这份清晰的苦味,在圈内也有人称为“品种苦”,是肉桂与丹桂的明显不同。
《2》
提到岩茶的苦,这天麻花看到一个提问。
“岩茶的“苦底”和“苦尾”有什么区别?”
闻言,先查了查相关茶叶审评术语。
然后发现,里面没有苦底、苦尾的相关描述。
GB/T-《茶叶感官审评术语》里,能找到近义描述的,只有苦和涩的官方定义。
苦,茶汤入口有苦味,回味仍苦。
涩,茶汤入口后,有厚舌阻滞的感觉。
平日喝岩茶,在茶桌上谈及苦尾和苦底时,更多是口头形容。
各人说法不一,没有统一定论。
不同情形,不同语境下,特指含义各不相同。
《3》
“黄观音、白鸡冠、奇丹,普遍都有苦尾。”
此处强调的是品种苦。
武夷岩茶,品种众多,一茶一味,各不相同。
而部分品种的茶汤喝起来,会带有高辨识度的苦味。
这些自带的苦味,倒不是苦感强烈让人难以接受,而是别有特色。
比如,黄观音的苦。
试茶时,只要遇到黄观音,不论焙火程度是轻是重,茶汤入口普遍是高扬的花香开场。
花香馥郁,茶香甜美,香得透天。
此时,还没等你从这等美妙的茶香阵营里缓过来,立刻就会尝出绵绵不绝的微苦。
细细分辨,只感觉茶汤中的滋味层次精彩不已。
有一种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先抑后扬的层次感。
不至于在喝茶过程中,感到茶味平铺直叙,没有新意。
白鸡冠的苦,与此同理,喝起来偏“清苦”。
春季新生叶片偏白的白鸡冠,作为远近有名的白化树种,鲜叶内部含有的鲜味苦味丰富。
对待白鸡冠这样的品种茶,岩茶主流历来不会将火功焙得太高,轻火、中轻火足矣。
为此,在喝白鸡冠时,能喝到明显的鲜醇汤感。
除了鲜味突出外,柔滑的茶汤当中,还裹挟有不少清苦滋味。
这阵清苦滋味出现得并不突兀,而是让茶汤入口别有风味。
喝到这等茶味,更能让人理解,那些“道家练气茶”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丹桂的苦,前文已经有所简介。茶汤醇,茶香辛锐,有桂皮香。将汤水咽入,也能尝出几分偏“辛”的特征。
但与肉桂不同的是,还会泛出阵阵苦意。
《4》
“XX水仙走水没走透,留有苦底。”
岩茶在采摘时,要采开面的三、四叶(不含芽头)。
采茶时,茶青要带梗采下,不是单纯只采叶片。
连叶带梗一起采摘,有利于做青,在摊晾过程中,叶片彼此之间不至于紧贴在一起。
另外,茶梗的保留还能帮助做青过程中,叶片内部的水分和内含物质输送。
走水的速度要求适中。
走水慢了,茶青会被闷到,影响茶香清晰度。
而走水过快,摊晾与摇青环节疯狂吹风,又会导致叶片“变干”,内质流失。
理想状态的做青走水,是让水分有序从叶片内部脱离。
顺着叶脉网络,青叶内部的水分不断往外排出。
在水汽排出的同时,还能带走不少的苦味、涩味物质,帮助后期品质成型。
做青到位,走水走透,焙火焙透的岩茶,不会出现茶汤一入口,立马就尝出强烈苦涩、刺激的体验。
反之,做青不到位,走水没走透的岩茶,自然会出现前面提到的状况。
走水过程中,苦涩物质在青叶内部“尾大不掉”,导致苦味滞留,严重影响品质。
《5》
“盖碗泡岩茶要沥干,不然会留苦底。”
盖碗泡茶,茶汤倒出过程要干净利落。
冲泡时,不仅速度要快。
快速注水,迅速合盖,直接出汤,全程一气呵成,分秒必争,完成快出水的泡茶要求。
还要沥干茶汤,实现又快又好,在确保速度的同时,还要保障质量。
倒出茶汤后,要是没等沥干茶汤就放下盖碗。
剩在碗底的少量茶水,会被闷得极度浓重,化身成武夷山人口中的“苦底”,影响后续的茶味。
下一冲注水时,这部分苦汤掺入其中,导致茶味变苦、变涩。
再下一冲,要是还没沥干,同样的问题还会再次重现。
导致一泡好端端的岩茶,越泡越苦,越泡越涩。
很多场合下,排除茶叶品质影响,当你遇到越泡越苦,越泡越涩的岩茶时,不用多说,十有八九都是茶汤没有沥干所致!
《6》
之前和朋友聊起岩茶的苦。
朋友提了一番话,能让人介意的苦,基本都是化不开的苦味。
在他眼里,茶汤基本都有苦味,入口微微苦的情形,再常见不过。
这种微苦喝到嘴巴里后,很快就会消失,不会长时间停留,对整体茶汤风味而言,无伤大雅。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