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仅仅是大红袍水仙肉桂,说说武夷岩茶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不熟悉岩茶的时候,经常听懂行的老手们说岩茶。

说得云山雾海。

说什么岩茶分岗上的,坑里的。

说什么岩茶有两千多个品种。

说岩茶有小品种,有奇种,有名丛,有当家花旦。

总之说的人神乎其神,听的人是迷茫又向往,还羞愧。

迷茫是一听到这些专属名词,就晕了。

向往是仿佛看到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羞愧是觉得,在这帮老手们面前,自己很不专业,很菜鸟。

几乎要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回去闭关修炼三年再回来,方才可以有资格坐在这里喝茶。

这便是为何有如此多的有识之士,真心喜爱武夷岩茶的原因所在了。

它是一个庞大的茶叶知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茶叶信息库,还是历史与文化的双重浓缩。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都代表着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积淀。

从武夷岩茶的庞大信息库里,单列一枝出来,就够大家研究半天的了。

比如,什么是奇种,奇种都包含哪些内容,就可以洋洋洒洒写一篇文章来说道说道。

《2》

奇种是什么?

顾名思义,奇种,就是奇特的品种。是武夷岩茶里那些精灵古怪的存在。

其实,奇种,只是这些茶树品种们比较好听的一个名字罢了。

它们还有另外一个接地气的名字,叫菜茶。

菜茶当然不是菜园子里种植出来的茶。

而是武夷山土生土长,在武夷茶人开始做茶之前,就出现在武夷山上的那些茶树。

有的是因为年深月久,沧海桑田,加上茶农一代一代的自然更迭,后代茶农们,已经记不全这些菜茶的名字了。

还有的是因为自然繁殖,被动物各种授粉之后,改变了品种的性状——被从基因深处整了容,已经变成了跟从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样的新品种。

变了品种,就不能再叫从前的名字了。就像整容换了脸,得重新去公安局登记,办新的身份证一个样。

上述两种情况,在武夷山的土生土长的茶树当中,情况是很普遍的。

故而时间长了,大量的茶树们,便不再有姓名了。

洇没于茫茫茶山林海。

于是,新一代的茶农们,对这些祖辈生活在自己家茶园子深处的古老茶树品种们,早已经不熟悉不了解,也不认识了。

只能统一称呼它们一个名字“菜茶”。

当然,也可以叫得高大上一点,叫“奇种”。

《3》

村姑陈重点要说说这些菜茶。

嗯,就是奇种。

武夷山自古产茶。产好茶。远在大宋朝,北苑贡茶园在建瓯的时候,武夷山就开始有茶树种植了。

只是那时候,大宋朝的皇帝们喜欢的,是采下白茶、建瓯水仙和矮脚乌龙上的茶芽,做成的蒸青绿茶饼。

而对于武夷山这些茶树的芽头们,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武夷岩茶的崛起,是在大明朝开国之后,朱重八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负担,废除了饼茶的制作,自皇室开始,倡导国民喝散茶。

散茶,就是现在武夷岩茶最标准的形态。

武夷山人把这种散茶的制作方式,从明朝开国,一直保留到如今。

这些菜茶(奇种),也就自然而然地,留存了下来。

然而,沧海桑田。

几百年来,在物种变化迁徙、优胜劣汰的情况下,还有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人为的破坏和改种,能留存下来的菜茶,真正是少之又少,极其珍贵。

并且,由于当年的种植风向以及政策影响,这些武夷山的菜茶土著们,大多被种植在传统的正岩茶区,也就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坑两涧里。

有了好山场的加持,再加上这些奇种们特有的内质和独到的香气,它们制成成品茶之后,不仅稀世奇珍,还能凭借自身魅力,迷倒一大票岩茶爱好者。

今天,村姑陈和李麻花只要一听到九龙窠的北斗、水帘洞的金柳条、水帘洞的梅占、碧石岩的玉麒麟......就会两眼放光,内心狂喜,激动得无以言表。

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烟尘,穿越几百年的兴衰起落,它们巍然屹立在丹山碧水之间。

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故而,这些茶,弥足珍贵。

《4》

奇种们种植的区域,是很有意思的。

区区一小片奇种茶园里,就能看到无数不同的不知名的茶树品种。

早芽种的、晚生种的、个头高的、个头矮的、叶片大的、叶片小的,完全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茶树,它们争奇斗艳,百茶齐放,完全是个珍稀的奇茶博物馆。

然而,它们虽然生得奇,生得秀,却难于采摘。

茶农采水仙,采肉桂,相对简单一些,一整片茶园都种着同一个品种,开面时间差不多,一趟就能采一批。

而奇种们采摘困难,是因为它们品种太多,各品种的成熟时间不同。

有的要早采,有的要晚采。有的今天可以采,有的后天才能采。有的要隔半个月才能采。

有时候,为了采一片奇种茶园,可能需要采茶工每天都要去采,而且还采不了几棵树,每天只能采一点点。

这样一来,这片奇种茶园的采摘期,有可能就要横跨整个做茶季,耗时长,费工费力,成本很高。

并且奇种们没有名字,没有故事,没有知名度,没有粉丝,茶农辛苦做了大半年,还卖不出好价格。

这让茶农很痛苦,索性砍掉这片茶树,改种肉桂,高产又好采。

还能卖个大价钱。

《5》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也发现,武夷山的茶树品种们,过于单调了。

从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品种之多,称雄全国,无人与争。

而现在,除了水仙肉桂大红袍,人们已经不知道武夷山还有哪引起茶树了。

慧苑坑那上千种茶树,鬼洞里的那些茶树,已经沦为“奇种“一脉,不再有名字和传承。

对于武夷山这种以茶树品种多元化而著称了N代的茶叶产区来说,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故而,武夷山也有一些人,开始在做保护和恢复名丛的事。

默默地,自发地。

奇种们已经叫不出名字来,洇没于历史烟尘。

那么,大家便不能再失去名丛了——那些尚且能被人认识、叫得出名字的茶树品种。

他们把濒临灭绝的一些茶树们,折枝,再选合适的茶地扦插培育繁殖。

在那部分真正的、爱茶的武夷山人的印象中,这些名丛们,并不是一株普通的植物,它们是属于武夷山茶树的原始DNA,不能失去,不能被遗忘,也不能被取代。

另外,挽救名丛,比挽救奇种要简单。

因为名丛是有名字的。

从已知的名丛的母树上折枝扦插,可以知道这个茶的历史沿袭、来龙去脉,而从奇种地里折枝扦插,在茶苗阶段,是不知道茶树的名字的。

要等待。

等到茶树成熟,看树型、叶形,闻香气,再去翻故纸堆,找出古书中与这株茶树的形态,生长属性,成品茶香气,滋味接近的茶树,并反复对比,多方比对,才可以大略确定它的名字。

这就耗时久,而劳心劳力。

故而,大家的抢救工作,先从名丛开始。

希望不久的将来,会轮到奇种。

拯救出一款两款的奇种品种来,那方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大事。

《6》

奇种们,是武夷山的家生子儿。

就像鸳鸯,是贾府的家生女儿。

土生土长,血脉纯正。

它们是武夷山上的明珠,这座茶山的瑰宝。

希望它们能得到更好的抢救,更好的保留,更好的对待。

让更多的奇种,更多的名丛,留下来,留给后代子孙,让他们不致于去古书上,查阅这些曾经的名茶的风姿。

如果有人在做这件事,请联系我。

村姑陈愿意鼎力相助。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