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下午,天气预报说要下雨。
天气很闷热,戴上口罩,走几步路。
就感觉脸上的妆,就已经被闷花了。
但是这么热的天,麻花还是出门赴了约。
为的是一泡据说身价近五位数的老丛水仙。
上午,老友刚刚打招呼过去喝茶。
收到消息不久,就立即驱车飞奔过去。
嗯,果然是好茶。
泡过了十冲,丛香未减,汤感依旧醇厚得像蜜一般。
别的不说,冲着丰沛的茶味看。
那泡耐泡力表现惊人的老丛,确实没辜负它的身价。
然而在中途喝茶时,却有位新进来的朋友,说了句扫兴的话。
“岩茶最多能泡几次,泡久了会不会有害?”
麻花在心里给他翻了白眼。
我想说,这个人就是个笨蛋,太没情商了。
岩茶内部要真藏着有害物质,还能等到最后才泡出来?
《2》
“茶叶多泡后会有危害”。
“茶叶多次冲泡后,营养物质流失殆尽,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
这样的茶圈谣传,麻花压根就不能理解。
好好的泡茶喝茶,为什么要有被害妄想症?
那些当初开始造谣的人,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自古以来,从茶叶被发现开始。
茶,就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好东西。
多喝茶,适当喝茶,对身体有好处。
好端端的茶,随着多次冲泡,茶味和养分会自然的消耗。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大量的茶味物质溶出到汤水里,汇成一杯香清甘活的茶汤嘛。
但若要说茶叶多泡后养分流失殆尽,并且产生有害物质,那这就不科学了。
好说歹说,泡开的茶叶里含有纤维素、部分维生素等物质,不溶于水。
经过数次冲泡后,岩茶的叶底里还能留存养分。
另外,退一万步来看。
如果一款茶的品质不堪,茶叶内部藏着比较多不好的物质。
那么在最开始泡茶时,这些有害物质早该释放了。
那些霉味、酸臭味、沤到的怪味,伴随着有害物,大量的泡出来。
按常理看,这些有害物质怎么可能在数泡后才呈现?
跟孔融让梨那样,分尊卑先后。
泡茶时先让有益的物质释放,最后才是泡出有害物质?
光是动脑子想想,这压根不现实嘛。
《3》
茶叶泡多了后,会有什么影响吗?
依麻花看,得分情况。
如果是一泡烂茶,口感不清爽,气味闷,滋味寡淡。
那么别说数次冲泡,光是将水烧开泡上两、三冲,都让人觉得浪费水。
但好茶则不会。
面对一款内质丰沛,久泡风味俱佳的好茶。
如果不泡到最后,将茶味喝淡、喝尽,那么总觉得有些遗憾。
代入这样的画面联想,如果大家花了大几百块买一泡“牛肉”,只泡三、四道茶。
一泡茶还没喝完,就直接换掉。
这难道不觉得可惜吗?
再加上,一款高品质的茶,内质丰沛。
所以,耐多次冲泡,是它们的本色表现。
而实质上,代表它们的原料出色,工艺干净,仓储到位。
符合好茶标准的岩茶,在泡茶喝茶时,它们根本不会释放半点有害物质。
不仅一开始泡茶时,不会。
久泡之后,依旧不会。
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原本干净优质的一泡茶,哪里能产生有害物质?
《4》
喝茶,要有追求。
生活,也要讲点小目标。
每一回,看到“喝茶就是解渴,不用这么多讲究”的说法。
心里容易想到那句经典台词:
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同理,觉得“岩茶喝个五、六泡足以,何必追求那么多泡?”的人。
麻花很想反问一句,外山走水焙出来的茶,也能够泡上五、六次。
问题是,这样的茶真的值得去喝吗?
答案是不值得嘛。
喝茶,不论是为了修身养性,还是为了获得香气和滋味的享受。
都建议多喝好一点的茶。
质量好,品质高一点的茶,虽然在价格上会略微贵一点。
但从喝茶的性价比上看,它绝对值得。
因为好茶的内容物更丰富,更耐泡。
像慧苑的老丛,轻轻松松就能泡到上十次。
并且在这么多次的冲泡下,每一道泡出来的茶汤,风味都不含糊。
有香,有水,有韵味。
在同样盖碗,同样克数,同样泡茶时间的情况下。
好茶就是比劣茶,香气滋味更好,更耐泡。
从这点来看,多喝好茶,可比喝劣茶划算多了。
毕竟,劣质茶除了价格便宜这个优势外,没有一点好处。
不论是风味,还是养分,都一点不划算。
《5》
喝多泡后的茶汤。
譬如,**老丛水仙,快出水泡了十次后,再适当坐杯闷出五道茶汤。
或者泡了六、七次的正岩肉桂,泡过后再用叶底煮一壶茶。
先泡茶,后煮茶,不失为冬天喝茶的一种休闲消遣。
那究竟,喝这些泡了这么多次的茶,会不会有坏处啊?
一点都不会!
多泡过后的岩茶,味道会有平缓下降。
正常情况下,一泡茶在滋味泡淡后,可以适当换茶。
但是如果不介意喝彻底被泡淡,只略比水带一点滋味的“淡茶”。
那么,多次冲泡后的岩茶,还是可以继续再泡下去。
我的地盘我做主。
只要不是在招待客人的场合下,给客人喝彻底泡淡的茶。(显得怠慢)
那么一泡茶,爱泡多少次,泡到地老天荒。
都无伤大雅,没有关系。
正常品质的茶叶,不论泡多少次,都不会释放有害物质。
要知道,最早在神农尝百草时期,茶叶被发现后。
当时的原始先民,可是直接摘一、两片茶树鲜叶,直接放进嘴巴里嚼着吃的。
发展到后来,陶罐石碗这类工具发明后,将茶叶当成青菜那样,烹一烹,煮一煮。
做成一碗汤羹,直接连茶带羹的吃下。
到了两汉两晋时期,人民生活条件变好了。
为了让茶叶煮出来的汤羹,没那么苦涩,加点葱、姜、橘子皮、薄荷一起熬煮。
这种增加调味料的茶汤,史称“痷茶法”,也是连茶带汤一起喝进去的。
再到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
喝茶的方式虽改了,但本质上依旧是连茶带汤一起喝。
直等到元、明之后,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方法,才流行起来。
现代流行的泡茶,其实也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从这饮茶的方式演变看,最早的时候,连茶叶都可以直接生嚼下去。
现在再去谈茶叶数泡后会释放有害物质。
这不是,显得很好笑吗?
《6》
喝茶,不用有被害妄想症。
好好的茶,不论是泡上十次,还是二、三十次。
都不会释放出有害物质。
所以,完全可以放心喝好茶。
聊到最后,感觉“茶叶多泡后会有害”的传言。
像是会错了“茶叶久泡有害”的意思。
两字之差,意思天差地别。
好茶闷泡太久,泡得太浓,当然不是好事。
但按正常出汤速度泡茶,**茶能被多次冲泡,恰恰能证明它的内质丰沛!
理解力不高,彻底解歪了题。
这闹出来的误会,可忒大了!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