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一款好岩茶,有什么标准?
换个问法:你认为什么样的岩茶,才算好茶?
当之无愧的热点话题。
得到的答案,绝对五花八门。
万变不离其宗,最后必定会归结到品种、山场、工艺、保存等元素。诚然,这四个答案,是“万金油”式的回答。
品种,这是本身基因决定的,不可改变。
山场,全靠运气好,能“投好胎”,好山场,更容易形成好品质。
保存,稍加把控即可规避。
至于工艺,那是绝对的试金石。成败与否,工艺不可忽视。落实到实处,看似简单的焙火,足以撼动岩茶的整体品质。
焙火,离我们很远。
但它的力量,我们却能轻松感知。
焙火到位的茶,口感醇、厚、滋味圆润而饱满,且能长时间保存。
焙火不到位的岩茶,口感逊色,保存时间有限。
但,关于焙火,有些误区却不该有。
前不久就看到某位茶掌柜谈好茶,发表了一个“惊为天人”的言论:“我这肉桂,焙火五次,绝对的好茶。”
掌柜的潜台词是:焙火次数多=好茶。
焙火次数越多,茶越好吗?
不!
如果您有此类似的误区,那得好好改正。
关于焙火和茶品质之间的联系,有必要重新梳理一番。
焙火,岩茶的凤凰台
说句老套的话,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在众多茶类中,岩茶的炭焙工艺,独树一帜,堪称经典。
所谓的焙火,大家伙儿也见过不少资料图片。
是将岩茶置于一个竹制的容器中,再将这个容器覆盖在炭火之上,调节好温度,根据需求烘焙足够时间。
这个过程,就称之为焙火。
传统工艺中,多用木炭为热源进行烘焙。
炭焙的原理:利用炭火产生的温度,使茶叶中的水分蒸发。同时茶叶中的内在物质受到红外线的辐射,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提升茶叶品质。
如在炭火的温度作用下,可祛除岩茶令人反感的青味,让茶叶内在物质进一步醇化,以提高茶叶的醇厚度,让茶香更加纯净。
岩茶之焙火,如凤凰之涅槃。焙笼,就是岩茶的凤凰台。
经过炭火的锤炼,方能形成独特品质。
但,有一点要明确,焙火虽好,但也要有限度,并不是盲目焙火,反复焙火。
中国人讲究中庸思想,过犹不及,焙火亦是如此。
焙火次数越多,茶越好?
从一定程度来说,岩茶焙火次数和茶的品质并不能形成正比关系。
如开篇所说,一款茶的好与坏,与茶树品种、山场、工艺等因素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能单以焙火次数来衡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款岩茶,为洲茶,其生长环境较为恶劣,土壤状态差,这样的茶,本身内质不足,先天缺陷。制作时,多次焙火。
从焙火次数来看,也焙了四次,那这样的茶,能称为好茶吗?
显然是不能如此武断!茶叶好与否,需要通过品鉴进一步感知。
经过沸水冲泡,这泡茶难以改变汤水薄、不耐泡、香气淡等特点,浑身上下都是缺陷,如何称为好茶?
更何况,焙火太多次,会破坏岩茶的纤维结构,使其碳化,反而不能再喝。
如煎牛排一般,如果你觉得七分熟比较不能接受,那可以换成八分熟。但如果这款牛排已经是全熟了,你还要求厨师继续煎,牛肉纤维早已经被破坏,到最后,只能吃被烧焦的牛排,真的是味同嚼蜡,像啃木头。
故而,焙火,讲究一个“度”,并非越多次越好。
什么样的岩茶,需要焙火五次?
来说说这位茶掌柜引以为傲的五道火,是怎么回事。
看了掌柜的介绍,他喝的是肉桂,据说是正岩山场,年的肉桂,距今为止已经焙火五道。
此处,可提炼出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这款茶是年的茶
第二,这款茶距今焙火五次
这中间,暴露出若干个问题。
要么是这款茶的保存方法存在缺陷,要么是这款茶的焙火不到位。
在保存方面,能做茶掌柜的,也不会没有常识。
遮光、密封、干燥、无异味,这是基本要求,是个掌柜都能做到,除非他一点也不专业,卖茶根本不走心,随便把岩茶扔在一个潮湿的地方,导致茶叶受潮,在售卖前,只好重新焙火。
如果保存到位,茶叶还是要焙火五次,则说明岩茶的制作工艺不到位。焙火根本没有焙透,没有焙足,像挠痒痒似的轻轻焙火。
这种焙火方法,真是太浪费炭火!这打一次焙,大几千的成本,这位茶农,出手真是阔绰!
第一次听茶掌柜介绍这款茶焙了五次火,还以为他喝的是陈年岩茶。
陈年岩茶能留存至今,能焙火五次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但一听到“年的肉桂”,心里咯噔了一声,这茶到底遭受了什么非人虐待,竟然需要焙火五次?
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茶,肯定摇头就走,五次焙火,岩茶中的香气物质早已变得稀薄,喝在嘴里也乏味得很。
说不定到手没喝两个月,又要把它遣散给茶掌柜,重新焙火。
这样的茶,喝着也心累。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