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之前的文章里,曾有人针对配图留言。
“牛栏坑肉桂如果汤色这么浅,体现不了山场韵!”
言外之意,你这杯茶看着颜色这么浅,不像牛栏坑的。
更有甚者,有部分茶客将茶汤颜色深浅与山场核心与否,并为一谈。觉得汤色红、颜色深的岩茶,看着才“有食欲”。
要是茶汤泡出来颜色太浅,总感觉是品质不足,看着不够有档次。
认为这不是山场有问题,就是工艺没到位。
总而言之,汤色浅在部分茶客眼里,就是岩茶的原罪。
实话实说,这种以汤色深浅论英雄的鉴茶方式,完全就是畸形的岩茶审美。
不可取,不可信,不可信!
小牛肉
《2》
一、汤色很浅的岩茶,看起来不像正岩?
这种判断方式很不靠谱。岩茶是不是产自正岩,光靠“看”是看不准的。
迄今为止,分辨岩茶是否产自正岩的有效方式,只有靠喝。
通过实打实试喝,将茶汤细啜入口,慢慢感受汤中的茶味层次,仔细分辨汤水入喉时是否有“岩骨”的出现,才是鉴定正岩茶真身的不二法门。
至于茶汤颜色的深与浅,与正岩、半岩、外山等山场环境,没有必然联系。
毕竟,哪怕产区环境再糟糕,原料品质再差,通过加重发酵与加重焙火的制茶方式调整,同样能泡出一杯汤色深沉的茶水。
所谓“正岩茶汤色不应该太浅”的想法,经不起反复推敲琢磨。
武夷岩茶作为半发酵的乌龙茶,标准汤色是橙黄透亮。
客观来说,买岩茶时,一味追求汤色深、茶水颜色红,实在不可取。
因为,汤色过红的岩茶,工艺上有猫腻。
极可能是做青时,做青过熟,发酵过头。
导致做出来的岩茶成品,在发酵方面偏向“红茶化”,喝起来不伦不类,难以体现岩茶的风味特性!
另外,这种做青过熟的岩茶,算是工艺不到位的表现。
会导致做出来的茶,喝起来醇厚不足,不够爽口,风味表现明显差了一大截!
中足火正岩肉桂
《3》
二、岩茶汤色浅,说明焙火不足?
将一泡岩茶拿到手,用自己平日熟悉的泡茶方式,泡开它。
标准盖碗,8克茶,沸水冲泡,前五冲“秒出”茶汤……
结果发现,这茶的汤色很浅,甚至已经达不到汤色橙黄的标准,而是接近金黄。
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说明这泡茶焙火不足?
先一分为二看。
岩茶里,焙火程度高低,的确会影响到茶汤颜色,论汤色的深浅,足火>中火>轻火。
但除了焙火外,做青发酵环节,亦有关联。
中足火正岩肉桂
揉捻偏重、发酵偏重的岩茶,茶叶内部的多酚类物质会更多转化为茶红素、茶褐素等,导致茶汤发红发暗。
结合起来看,某款汤色看起来偏浅的岩茶,有可能是发酵偏轻、焙火偏轻。
但即便如此,焙火轻≠焙火不足。
轻火茶同样属于正常的火功范畴,没必要故意抹黑它,觉得岩茶只有焙足火才是好茶。
较真说,只有那些走水焙的,从始至终没有正儿八经焙过火,根本没有半点焙火气息的走水茶,才谈得上焙火不足。
而轻火、中火、足火之间,好似牛排的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没有绝对高低之分,仅是风味不同罢了。
白鸡冠
《4》
三、焙火轻、汤色浅的岩茶,不耐存放?
不同焙火程度的岩茶,没有高低之分,这个大道理很多人都懂。
但实际买茶、选茶、喝茶时,还是或多或少会嫌弃轻火茶。
认为焙火轻的岩茶,香气虽好,但茶味不足。
并且,由于焙火程度偏轻,和足火茶相比,轻火茶普遍不耐放。
经常是买入手后,如果隔了三、五个月,大半年时间再去喝,那就得担心发愁,这茶是不是返青了?
白鸡冠
岩茶里,返青的确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涉及面颇广。从经验看,焙火足一些的茶,确实会更耐存放。
至少眼下在新茶还没出来之前,不少爱喝岩茶的茶客,日常茶叶口粮都以去年留下来的足火茶为主。
但这并非代表,轻火茶不耐放、易返青。
其实,只要选对品质可靠,做青到位,焙火到位的茶,哪怕茶叶自身火功不高,但在密封干燥避光等仓储条件下,同样能做到存放数年后,不会生出陈味和杂味。
去年底,身边有朋友还聊到,他特意存了一点老丛(水仙)。
为了更好地保留茶叶本味,特意选了轻火版的老丛。放到现在泡开喝,汤依旧是醇的,丛香依旧是凸显的,老丛的清晰特征半点不减。
按他的说法,“和以往那些焙火较足陈年岩茶相比,这种焙火轻一些茶似乎更能体现香清甘活!”
白鸡冠
《5》
四、汤色浅会导致岩茶滋味不醇,味道偏淡?
岩茶喝起来醇不醇,主要看山场。
先天原料底子好的岩茶,内质丰沛。做茶时不论火功高低,泡茶时不论汤色深浅,都能轻松喝到细滑醇厚的茶汤。
比如,四大名丛里的白鸡冠。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白鸡冠时,会觉得这茶很奇怪,看着不像岩茶。
原因是,它的汤色实在太浅。
其实这是白鸡冠的特色体现,在加工岩茶时,本着“看茶制茶”的原则,白鸡冠的焙火不会太高,以轻火、中轻火为主。
白鸡冠
由于焙火偏轻,白鸡冠的汤色看起来会略浅,偏金黄、浅黄。
但喝起来,茶味却不会淡。
四大名丛里,白鸡冠的品种特色很鲜明。
倒出茶汤,沥干茶水,揭盖闻香,能体验到白鸡冠自身的清苦药香,清郁怡人,喝入口无比鲜醇。
在一众名丛里,白鸡冠的茶味之鲜,令人颇有记忆点。
这样有个性、有特色、有亮点的茶,千万别只看图片,只看汤色,就片面认为它的味道淡。
茶味的淡与不淡,光靠眼睛去看并没有用。
自己喝过,品过,对比过,才能知道真相!
白鸡冠
《6》
武夷岩茶的众多品种里,白鸡冠属于鹤立鸡群的存在。
论茶青鲜叶,很多茶客在喝茶多年后,到了景区,进入实地,看到茶树实物后,未必能摸得着哪片是肉桂,哪片是水仙。
但春茶季时上山,白鸡冠肯定不会让人认错。
因为,和其它品种相比,白鸡冠的春季新生嫩叶偏“白化”,颜色以玉白色为主,和水仙这类叶形较大的品种相比,显得格外玲珑娇小。
由于白鸡冠的青叶相对其它岩茶要偏嫩,且内部含有的鲜味物质更丰富,所以,白鸡冠的鲜味体验更突出。
茶味里,鲜与淡的差距,堪比隔着一个光年。
喝岩茶,并非是只有苦、只有涩、只有浓重刺激,才能算“有味道”。
看起来汤色清透,喝起来醇厚爽口的岩茶。不论茶汤颜色深浅,品质都不会差!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