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双足跟溃烂30天
诊断现场
陈某,女,67岁,于年7月10日初诊。
患者有消渴病病史15年,2月前因行走时不慎刮伤致双足跟部皮肤破溃,溃疡面积约30mm×30mm,可见渗液流脓,局部疼痛,夜间加重,甚则疼痛难忍,影响睡眠,肢体麻木,视物稍模糊,食纳一般,大便2~3天一解,质硬难解,小便一般,色淡,夜尿1~2次。
外院给予控制血糖,局部外敷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足跟部皮肤破溃症状未见缓解反愈加严重,且夜间患者及足关节疼痛明显,难以入眠,后求诊于某中医治疗,给予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药物治疗,并配合患处“生肌膏”外敷,每日1次,破溃处仍不能愈合。
症见:倦怠乏力,轻微口干,偶见泡沫尿,双足跟部出现皮肤破溃,可见渗液流脓,脓液清稀,局部疼痛,夜间为甚,肢体麻木,视物模糊,畏寒,纳一般,眠差,大便2~3天一解,质硬难解。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促。
问
本例患者患有消渴病合并足部溃疡,当属中医“筋疽”、“消渴脱疽”等范畴。治疗之初仅用西医抗感染、换药而未能奏效,待皮肤破溃日渐加重而转用中医治法,此时患者破溃处仍有渗液流脓,考虑热象明显,关节疼痛,夜间加重,辨证瘀血阻络,应无不妥,予以清热利湿活血之法当能奏效,为何仍不见收效?
李赛美教授
对于中医“消渴病”合并“脱疽”“筋疽”等病,是消渴病病程日久,五脏气血阴阳俱损,经脉肌肤失养,日久化热,灼伤肌肤和(或)感受外邪或外伤致气血瘀滞、痰浊阻滞、热*积聚、肉腐骨枯,历来各医家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未统一,但对本病基本病机却有着高度的共识。
正虚不外乎阴阳气血亏损,邪实不外乎寒、湿、热、*、瘀、痰。众医家亦多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辨证论治。该病初期之时溃疡未形成,通常为瘀血阻于经脉,治当活血化瘀;当溃疡已成,局部出现灼热、渗液渗脓,多属湿热*盛,此时治多给予清热解*,活血利湿之法。之前中医师亦是采取此法辨证治之,但效果欠佳,皆因患者皮肤破溃已久,且消渴病日久,久病必虚,病程迁延,正邪相争,正气衰败不足以抗邪,单使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法未能托*外出,故收效甚微。
现患者倦怠乏力,口干,皮肤破溃迁延不愈,脓液清稀,关节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沉,均为阳虚不足以抗邪之象,此邪应为寒邪。
此借王洪绪治疗“阴疽”之寒邪凝聚肌腠形成有形之邪为患,只能消散,不能补托之义,其病机为“阴痰阻隔气血,郁滞经络”,中药当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法,治以“阳和汤”:
炮姜10g,肉桂6g,甘草片6g,麻*6g,熟地*20g,鹿角霜10g,火麻仁30g,白芥子10g。
5剂,水煎服。并继续配合生肌活血药物每日外用。
(长按图片可保存)
服药后,患者诉倦怠、夜间患处及足关节疼痛等症状减轻,患者脓液减少渗出,仍有大便干结。
予中药守原方基础上加大*、肉苁蓉以治之:
炮姜10g,肉桂6g,甘草片6g,麻*6g,熟地*20g,鹿角霜10g,火麻仁30g,白芥子10g,酒苁蓉10g,大*5g。
(长按图片可保存)
经上方30剂后,患者左足跟破溃处愈合,右足跟破溃处较前明显减小,创口干洁无渗液,患者患处及关节疼痛症状有所减轻,大便仍干燥。
原方再加减“芍药甘草汤”治疗,上方10剂,诸症皆除,足部破溃处愈合。
治疗后
治疗前
问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主治阴疽,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效,但阳和汤中有麻*,《伤寒论》中在论述峻汗禁例时提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就字面的理解,阴疽患者应当归属于仲师所言“疮家”范畴,那为什么阳和汤中用到麻*等具有辛温发汗功效的药物?
李赛美教授
阳和汤出自清代王洪绪,全方共7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该方的使用关键在于抓住“阳虚寒凝”这一病机。
本例患者消渴日久,阴损及阳,阳虚寒凝,疮口难愈,耗伤营血,阴血亏虚,就诊时即可见“阳虚寒凝”之证候表现,此时使用“阳和汤”治疗对证,因而疗效显著。
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方使用麻*非取麻*辛温发汗之效,而是重在散寒通滞,引阳达卫。此外,方中重用熟地*、鹿角胶等滋补阴血津液之品,一定程度上可制麻*辛温伤津之性,且该方中麻*量少且久煎,其发汗解表之力弱,不会出现“疮家”大量发汗后阴液亏虚,肌肉失养,发作为痉的现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阳和汤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张仲景的用方思路,这种突破一是建立在对于阴疽患者阳虚寒凝这一核心病机的把握,同时也建立在该方严谨且巧妙配伍之上。方中一方面重用熟地*温补营血,鹿角胶补肾助阳,从而能够达到阴阳双补、扶正祛邪之功,另一方面,麻*辛温达卫,散寒通滞,桂枝温经通营,姜炭温中散寒止血,三药结合可引阳气由营到卫,通行周身,还可宣通熟地*、鹿角胶滋补之滞。此外方中白芥子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甘草清热解*,协和诸药。该方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正好解阴疽患者阴阳俱虚,营血不足,寒凝血瘀之弊。
临床上我们使用阳和汤可适当调整药物比例,同时可根据患者兼夹证候适当加减,但加减裁量必须根据原方配伍之意,我使用该方时大多以原方居多,收效甚佳。
问
阳和汤中重用熟地*为君药,这其中有什么技巧吗?
李赛美教授
熟地*为生地*九蒸九晒而成,是生地*用*酒等辅料蒸晒炮制而成。我们看到《伤寒论》记载炙甘草汤的煎服法时就要求水酒各半,我平时用炙甘草汤的时候,考虑患者加酒煎颇有不便,我一般就是直接改用熟地治疗。西医学也有实验表明,酒煎有利于生地*有效成分的提取,熟地*用酒炮制我觉得也是酒对生地*有效成分的提取。张仲景《伤寒论》的用方里面有两个是需要用酒的,一个就是炙甘草汤,一个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我认为熟地*既然是生地*酒制,因而熟地*的补血补阴作用要比生地*来得更强。
同时很多人会质疑大量使用熟地*会不会太过滋腻,这个问题一方面我在前面讲过,阳和汤在使用熟地*的同时还配合姜桂麻,防止熟地*过分滋腻。此外我们还要看到熟地*通壅之效,比如之前经方班刘方柏教授就讲过,我自己临床上也使用过的补下启中之法,就是治疗水肿或鼓胀患者时重用熟地*,有时候用量甚至大到g。
问
阳和汤中用肉桂温阳散寒,温通血脉,桂枝亦有通阳散寒、温通经脉之效,使用上两者有何区别?
李赛美教授
肉桂和桂枝同为樟科乔木肉桂树的产物,肉桂为桂树的老皮,而桂枝仅取其带木质的嫩枝。二者均味辛、甘,均有助阳散寒、温经通脉、止痛的功效,但也因两者入药部位不同,功效不尽相同。正如李东垣言: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阳和汤取肉桂、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为该方臣药,本患者患处在下肢,关节疼痛之寒痹亦考虑在下焦,肾主骨,温补肾阳、散寒凝可收效更佳。但桂枝偏于走表达肢,患者阳虚寒凝,阳不达表,故见疮口难收,因而此处若用桂枝,我觉得亦无不妥。
当然现代很多学者都认为《伤寒论》里的桂枝应当为肉桂,因为仲景关于桂枝汤条文中明确记载“桂枝”要去皮使用,而如果是现在我们所用的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完全不需要去皮,所以很多医家在使用《伤寒论》中含“桂枝”的方子的时候直接改用肉桂。
问
患者治疗后期疮口已明显减少,但仍有关节疼痛,教授加减“芍药甘草汤”治疗,是为了加强止痛的作用吗?
李赛美教授
芍药甘草汤主治营阴不足、肝脾不和,症见脘腹诸痛,四肢挛急等。在这里使用芍药甘草汤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另一方面是通便,而且主要是为了通便。在就诊之前患者一直存在大便干结,并且在我们使用火麻仁、肉苁蓉等药物后效果不佳,我们使用阳和汤温阳散寒,这时候如果大便干结,就很容易寒邪化热,所以必须得保证大便通畅。《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说明魄门的启闭依赖于五脏的调节,废物的排泄与五脏均有关系。其中肝的疏泄与否与排便有很大关系。肝气失疏、肝郁化火均对大便有所影响。芍药柔肝,且有酸甘养阴之效,柔肝则不易化火,使其肝气疏泄,阴液足,则肠胃自润,所以在此我加用“芍药甘草汤”治疗。
问
仲景方中多用炙甘草,阳和汤中使用生甘草,如何考虑?
李赛美教授
我们通常认为炙甘草健脾补中,生甘草清热解*。阳和汤使用生甘草,其实已寓有清热解*之义。《伤寒论》里除了治疗咽痛用生甘草外,其他都是使用炙甘草。《伤寒论》中只有两个方使用生甘草,就是治疗少阴客热咽痛的“甘草汤”和“桔梗汤”,两方中甘草生用均取其解*之效。所以我们观后世之方,再回到《伤寒论》里看,仍能发现其借鉴仲景的痕迹。
我们查阅文献可以看到现代医家将阳和汤广泛使用在外伤、骨关节病、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中,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这些疾病的运用中我们也能得到一些启发,除了辨证阳虚寒凝之外,还可以考虑到阳和汤之通阳达表的效用,呼吸道疾病、颈腰椎病、皮肤病等病位多有涉及太阳膀胱经及表证,这是后世医家对阳和汤治疗病种上的拓展,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责编
李奕诗、袁颢瑜
审核
李赛美、曾纪斌
(医案出处《李赛美六经辨证医案(师承带教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错误请联系
感谢您的支持与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