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在中医经方栝楼桂枝方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偏瘫等短暂性或持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多数存活患者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和自理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栝楼桂枝方始载于《金匮要略》,由栝楼根(即天花粉)、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临床用于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疗效确切。但是,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主要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不明,严重制约了其临床推广及药物开发。为此,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徐伟、*鸣清、南丽红组成的中医经方研究团队,围绕栝楼桂枝方成分解析、体内代谢、质量控制、药理作用、制剂开发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为其深度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01
栝楼桂枝方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
课题组根据栝楼桂枝方中天花粉、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LC-MS信息等情况,采用HPLC-Q-TOF-MS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表征,从中鉴定出瓜氨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芍药苷、6-姜酚、肉桂酸、甘草酸等种化学成分,通过对照品比对等方式确认其中56种,并归纳分析了单萜苷类、没食子酰糖类、酚酸类、*酮类、姜酚类、三萜皂苷类等6大类成分的MS裂解规律。
基于定性分析结果,进一步采用UPLC-QQQ-MS/MS法对方中24种代表性活性成分(瓜氨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儿茶素、香草酸、咖啡酸、葛根素、芍药苷、阿魏酸、甘草苷、芦丁、异槲皮苷、甘草素、山奈酚、肉桂酸、槲皮苷、木樨*酮、甘草酸、甘草次酸、6-姜辣素、姜*素、木犀草苷)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将为栝楼桂枝方的质量控制提升、药效物质阐明及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02栝楼桂枝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课题组采用UPLC-QqQ-MS/MS法对栝楼桂枝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确认了瓜氨酸、去苯基芍药苷、没食子酸、原儿茶醛、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等42个入血成分。并进一步对栝楼桂枝方中11个主要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甘草苷、异甘草苷、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甘草次酸、芍药苷亚硫酸酯)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发现栝楼桂枝方灌胃给药后,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等*酮类成分吸收迅速(Tmax=26.67-35.00min),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亚硫酸酯等单萜苷类成分在体内吸收和消除都比较快(T1/2=-min,平均滞留时间在min左右)。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可能与甘草酸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转化为甘草次酸有关;而甘草酸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可能是药物吸收过程中的重吸收或肝肠循环所致。
03
栝楼桂枝方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及机制研究
课题组通过开展大量药理研究证实,栝楼桂枝方可通过抗炎、抑制神经*性、抗氧化应激、抗神经元凋亡等作用而发挥神经保护效应,其机制与调控TLR4/NF-κB、PI3K/Akt、Nrf2/ARE、Ca2+/CaMKII/CREB、Notch等信号通路有关:
(1)显著提高MCAO大鼠的网屏抓握能力、肌力、H-反射,改善神经功能损伤;
(2)减少MCAO大鼠脑组织中TNF-α、IL-1β、IL-6、MCP-1、NOS、iNOS、NO等炎症介质水平,调控TLR4/NF-κB通路关键蛋白;
(3)抑制脂多糖诱导小胶质BV2细胞活化及TNF-α、NO、IL-6、IL-1β、IL-8等产生;
(4)上调NeuN、MAP-2和下调GFAP的蛋白表达;
(5)调节兴奋性氨基酸,抑制AMPAR和NMDAR的蛋白表达;
(6)调控PI3K/Akt、Notch等抗凋亡途径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栝楼桂枝方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作用及机制。
04相关研究成果
基于课题组前期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栝楼桂枝颗粒于年获批为福建中医药医院的院内制剂(闽S)推广应用,并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1项、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1项等课题资助,获授权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47篇(SCI收录16篇,中文核心20篇)。
获奖情况
基于中医清热养阴柔筋治法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年福建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1
栝楼桂枝汤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系列研究.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进步奖省部二等奖..11.30
专利
栝楼桂枝汤的质量检测方法(ZL.5)
栝楼桂枝汤在制备治疗或和预防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中的用途
(ZL.3)
一种栝楼桂枝滴丸及其质量检测方法(ZL.2)
一种中药提取物的制备方法(ZL.1)
科研项目发表论文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执行编辑
徐环林增
责任编辑
欧鸶琪
指导老师
杨利利
审核
*鸣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