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3点细节没做好,上万一斤的牛栏坑肉桂, [复制链接]

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喝岩茶,盲猜是最好玩的。

某次在外面喝茶,有位朋友堵车,姗姗来迟。因为迟到,我们罚他猜猜看,桌上的主角是什么。

他端起茶杯,喝入一口,若有所思。

半信半疑间,再吞下一口,才开腔表扬。

“这泡口粮茶拿来当‘开胃菜’不错啊,虽说茶味里掩盖有涩苦,水不够厚,但喝到嘴里还是满口甘香……”

此话一出,负责泡茶招待的主人,面色不是很好看。

因为那天我们喝茶,一开场便是重磅主角——牛栏坑肉桂!

从牛栏坑肉桂,到品质还行的口粮茶,这差距也是没谁了。

虽说,造成这场尴尬大乌龙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朋友喝到的,已经是泡到了6冲之后的尾水,醇厚度略有下降,并且茶汤还被泡涩泡苦,会影响判断。

另一部分还少不了“泡法不当”来背锅。

说句心里话,泡茶方法要是没用对,奥迪亏到奥拓,“牛肉”亏成口粮茶,也不是没有可能!

《2》

一、盖碗容量稍大。

那天下午在喝茶时,人比较多,很热闹。

六、七人坐在一起喝茶时,负责主泡的人,招待压力比较大。因为要接二连三、不间断冲泡。

至少让每位客人都喝过4-5杯茶水,没那么渴,喝茶频率稍微放缓,才能稍微歇一歇。

与此同时,考虑到在场喝茶人数多,负责做东泡茶的熟人,特意取来一个容量稍大的盖碗泡茶。

和平日常见的标准盖碗不同,这个盖碗造型没那么敦实,而是上宽下窄的,更显文艺范。

论容量,它要比标准盖碗明显大一圈。

通过目测,估摸着这个盖碗容量,少说也有毫升。而那天泡的某某牌牛栏坑肉桂,一泡茶只有8.3克。

按老规矩,盖碗泡岩茶,毫升标准盖碗内,投茶8克,注水注到接近碗沿,茶水比例刚好完美。

用毫升盖碗,泡8.3克“牛肉”,茶多水少,牛栏坑肉桂的稠滑汤感与饱满茶味,难免要被稀释掉一部分。

这让麻花想起,有一年去杭州时,带了刚寄下来的金柳条出门。

去了狮峰,到了梅坞,晚上约了朋友吃饭时,想起这袋子茶,一时兴起,就找店家要来一壶热水,往里投入干茶,用大壶闷茶佐餐。

结果泡出来的茶汤,倒出来一看,浅*浅*的。跟那天饭桌上的姜丝*酒差不了多少,喝到嘴里也是仅剩淡淡的茶味。

然后就恶作剧地给武夷山*发去消息,今年的金柳条,茶味怎么这么淡?吓得他连忙发来数条语音消息解释。

话说回来,从大盖碗泡茶,到大茶壶闷茶,再到大杯泡茶,其本质都是类似的。

因茶具容量大,注水多,泡茶时会明显稀释茶味。

大容量泡茶法,更适合泡点普通口粮茶,提供带有茶味的水。

但对于牛栏坑肉桂之流的好茶,还得选择小锅小灶的精致化冲泡,不能粗糙化凑合。

要不然,茶水比例失衡,泡出来的茶汤变了味。

汤感厚度不足,体现不出顶级正岩好茶的应有风采,那就太遗憾了!

《3》

二、习惯性坐杯。

盖碗泡岩茶,不少人有闷泡的习惯。哪怕没有刻意闷泡,但倒出茶汤的速度,也是偏慢。

那天在喝茶时,麻花留了神,特意观察那位熟人的泡茶手法。

果不其然,他的泡法姿态,和他的性子是一模一样的,属于慢条斯理派。

烧水泡茶,水沸后提起烧水壶,照常注水。

但注水完成后,他专门腾出手,取放置在“盖置”上的杯盖。

取盖后,再合盖一刮,留足出水口后,再拿起盖碗倒出茶汤。

论出汤速度,他的泡法明显要慢不少。

虽说从主观上,他并没有闷泡,而是参考我们建议的快出水。

但在客观上,从注水到出汤,在找盖、合盖、刮茶的过程中,起码坐杯了10秒以上。

由于盖碗容量稍大,那泡牛栏坑肉桂虽说在头道茶汤里,出汤速度稍慢,但茶味并不会太浓,相反是茶味比较饱满甘醇。

但继续往下泡茶,没过多久就出现了茶味断层。

“茶味不足,闷泡来凑”是不少人在泡茶时,想出来的折中之策。

也是啊,大盖碗泡岩茶,想让茶味不至于明显掉队,必然要适当闷一闷。

但一开场就闷泡,必定要牺牲掉耐泡次数,导致茶味在前4-6冲左右大量集中。

泡到尾水后,茶味表现难以为继。

一前一后,茶味断层明显,滋味感落得快。

也难怪那位后面进来的朋友,在喝桌上已经泡淡的“牛肉”尾水时,半点都没将它联系到“牛肉”上。

毕竟,在茶味大量被稀释泡淡的尾水里,正岩好茶的真实风骨难以体现!

《4》

三、茶水没沥干。

前面有过铺垫,那天在泡牛栏坑肉桂,用到的盖碗器型较奇异。

它是细细高高、上宽下窄的。和标准倒钟器型的盖碗相比,泡茶难度更大。

因为盖碗身高过于“苗条”,倒出一冲茶,平均用时会更长。

标准倒钟器型的盖碗,可视作“大肚子”盖碗,造型敦实。合盖出汤时,稍微倾斜,盖碗内的茶汤就能倾泻而出。

而细高型的盖碗,身高较长,在倒出茶汤时,茶水流经盖碗内壁的时间更长,会耽误出汤速度。

因为上宽下窄的造型,导致出汤过程不是那么顺畅,待在最底部的茶水比较难沥干。

和标准盖碗相比,容量大的盖碗,相对来说手感会更沉重。

在沥干茶汤时,更考验巧劲与技巧。

要是倒出大量茶水后,就放下盖碗,没有进一步检查。

这些没有被沥干的茶水,会继续浸出茶味,将残留的底汤闷得格外浓烈,下一冲注水难免会“嚯嚯”下一冲茶汤的滋味。

导致茶汤越泡越苦涩,爽口程度明显下降。

也难怪在喝茶时,那泡牛栏坑肉桂表现最好的,反而是前两冲。

泡到三、四冲后,从理论上茶味应当是处于渐入佳境的好状态。但那天喝到的茶味却偏涩口。

越喝,越不如一开场时表现惊艳!

《5》

泡岩茶,仅需基础款的白瓷盖碗,绰绰有余。

那些器型丰富、容量不一的新鲜盖碗,泡茶时需要经历磨合期。

专门为了多人喝茶,待客专用买入手的盖碗,平日泡茶用不着。

偶然间用一次两次,泡茶手感肯定不如自己惯用的茶具好。

当你在驾驭一个新盖碗时,从拿盖姿势,到注水位置,再到合盖角度,要经历一个适应期。

磨合适应期间,更适合泡点口粮茶练手。

泡牛栏坑肉桂来练手就太奢侈了,一旦泡茶动作发挥不理想,太浪费好茶的绝美风采。

很多时候,越是好茶,越不能胡乱冲泡。

不然从牛栏坑肉桂跌落至普通口粮茶,个中巨大落差,怎是一个尴尬了得!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