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牛栏坑茶农苦心相授,武夷岩茶的岩韵是如何 [复制链接]

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麻花曾到过不少的地方。

对比下,觉得武夷山是个生活节奏很慢很慢的城市。

曾经和村姑陈为了试茶,耽误到了13点多,才出来吃午饭。

到了外面的街道,不少做餐饮的店里,生意寥寥。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

“武夷山的当地人,午饭一般十一点半就解决了,到了五点半就开始吃晚餐。”

“这个点再过来吃饭,太晚了。”

听完这话,麻花心想,这武夷山人的生活,也太安逸了吧?

作为没有工业的城市,武夷山以茶和旅游作为重要支柱。

故而,这座城市里,每日匆匆忙忙,按部就班的上班族,并不多见。

更多的,是三三两两泡在茶桌前喝茶的人。喝上几泡茶,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武夷山这座慢生活的小城里,不得不说,这儿的茶真不错,远近闻名。

牛栏坑肉桂、慧苑老丛水仙、正山小种、金骏眉……好茶一抓一大把。

红酒里,但凡是好的酒,都讲究Terroir(风土)的概念。

武夷岩茶里,只要品质好的茶,都离不开一个的概念——岩韵。

究竟,岩茶的岩韵来自何方?麻花今日便和大伙儿聊聊。

《2》

武夷岩茶,非岩不茶。

岩茶岩韵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与茶树的栽种方式直接相关。

有别于其他茶类,正岩产区的岩茶,讲究盆栽式种植。

盆栽式的茶园四边,直接由石头垒成。

当年,天心村的先民们,要想修一片茶园,只能用人力将一块块的石头垒起来。

在道路不通,交通运输不便的年代里,要将这些三四十斤重的垒石,一块块的挑上山,垒成茶园。

背后的人力物力成本付出的艰辛,难以让人想象。

当麻花第一次走访牛栏坑时,刚走到坑口,注意力就被茶园两旁的垒石吸引了。

对着茶园边,咔咔咔的,连拍了好几张。

拍完一张采风的照片,看着那些一块块青苔密布的石块,充满了古老沧桑的岁月感。

于是,得意的向一旁的朋友展示,“这要是命名‘岁月’,拿去参加摄影展,估计还能拿奖!”

然,当地带路的朋友,不为所动,“这,还早着呢。”

“再往里面走一段,那里的垒石,才叫作有历史感!”

果不其然,越往里走,越是感到清凉。

等快走到“不可思议”那时,再去留意附近茶园的两旁。

发现那儿的垒石,颜色已经与背景的土壤,融为了一体。

石块的表面,长满了苔癣植物与各式杂草。

无数的苔藓与地衣,附着在岩壁上,堆满了厚厚的一层。

甚至于,还在表面上新生成了泥土,大块茂密的青苔,长得遍地都是。

若不是细细分辨,还以为那是好几大块的土。

“牛栏坑里,从坑口的位置开始,越是往前走,茶青价格就越是往上涨。”

“亲自过来走一趟,你是知道原因了吧!”

在一旁休息时,当地带路的朋友,如此介绍着。

《3》

好山好水出好茶,这话果然不假。

哪怕是七八月,武夷山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走在牛栏坑内,却全然感受不到暑热。

栽种在山壁两侧的肉桂,枝梢上的叶片,沐浴在柔和温馨的夕阳余晖里。

哪怕采茶的季节早已过去,叶片模样依旧肥厚饱满,呈现出生养得极好的状态。

被茶农们精心垒起来的茶园,是茶树们生活的无上乐园。

此处茶树生长所需的温光水气土环境,无一不是绝佳。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度适宜。

哪怕到了盛夏时节,三姑街道上极其晒和热的时候,来景区里走一走。

绿树参天,溪流潺潺,再加上两岸高山夹势提供的荫蔽,自然别有一番清凉。

山间的气候,终年多云雾,阳光透过云雾层后,形成温和的漫射光线,和煦的倾洒下来。

在漫射光线的照拂下,茶树新梢不仅可以避免过强的阳光灼晒,损伤内质,还能更有利茶叶内部的养分积累。

再加上,景区里植被繁茂,空气湿润,不曾停息的清澈溪流,源源不断的带来充足的水汽,为茶树生长提供所需水分。

青绿鲜活的茶树叶片,看起来脆生生的,叶片细胞圆鼓鼓的,充满了水分,仿佛轻轻一掐,就能掐出水分。

生态环境保护极佳的武夷山,空气自然分外清新洁净。

走在景区里,能让麻花觉得自己换了一个肺,空气好极了!

整日呼吸着这般空灵清净的空气,生长出来的茶,茶香茶味自然更为高雅脱俗,清爽自然。

至于土壤环境,武夷山正岩产区里的土壤,属于典型的砂砾壤,质地疏松,透气性极好。

经过成千上万年,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的影响,武夷山的土质层里含矿物质养分丰富,更有利促进茶树的生长。

上天赋予武夷岩茶的这片有利环境,凭借多方的有利生长因素,为岩韵的生成,奠定了物质先机!

《4》

当走过的岩茶山场越多,麻花心里越是敬佩,当年在武夷山开山种茶的先民们。

要知道,在没有大型机械,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想开辟一片山头来种茶,多么不易?

曾经武夷山的先民们,眼光独到的选在三坑两涧里开山种茶,看中的正是这里独到的山场环境。

要不然,直接到山下开茶园种茶,岂不更省心省力?

在计划经济时代,散居在三坑两涧内的天心村村民,生活过得很穷苦。

那年月,茶叶生意不景气,卖不出价钱,家家户户的生活,都过得很拮据。

据是麻花认识的一位张姓小伙伴回忆,当年,他们的生活很苦。

他小的时候,为了上学,得早出晚归,提着手电筒,上山下山。

当年,他家就住在马头岩,每天都得翻过一个大大的山头,才能上学。

马头岩的山路难行,两条腿被蚊虫咬满包,遇上条蛇什么的,都是常事。

然而,到后来,他们这些住在景区里的茶农,日子就渐渐好过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当年那些守着祖上传下来的茶山,没有迁出外地,继续守在山上的村民们。

承着祖荫,随着茶叶价格的连年攀升,凭着好*策和好年景,彻底翻了身。

天心村也由原来的贫困村,一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因茶富裕的土豪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

《5》

平地种出来的岩茶,不可能有岩韵。

八月底,在武夷山时,麻花上了趟桐木村。

导航经过星村,在去往桐木村的路上,道路两旁,随处可见不少直接种在路边的平地茶。

一辆辆的车过,扬起无数飞尘。

整日呼吸着汽车尾气生长的茶树,枝叶看起来没有半点鲜活感,灰头土脸的。

那些像种水稻一样,被直接连片种在平地里的茶树,在武夷山的漫漫长夏里,得承受分外炽热的阳光灼晒,没有云雾、树荫、山岩为其提供遮蔽。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原先种菜、种水稻的菜田,本身的土壤环境,并不适合茶树的生长。

这样直接种在泥土地里的茶树,没有盆栽式种植,温光水气土不佳,茶叶里面的内质,极其单薄乏力。

岩韵的得来,根本就是无水之源。

按麻花看来,这样的茶,不能称之为武夷岩茶,而应该叫“武夷山的茶。”

由于生长环境不佳,哪怕后期遇上再好的制茶师,都不能让这些从平地长出来的茶,具备岩韵。

然,由于现在的武夷岩茶,市场好,游客众多。

这样的平地茶,自然销路也不错。

外地不懂茶的人,看到这大片、壮观、成规模种植的茶园,再喝上几杯闷得极酽的茶汤后,看着价钱实惠,自然就会掏腰包买账。

至于茶汤里岩韵的有无,是否香甘清活,一概不知。

殊不知,武夷岩茶的真正核心魅力,根本少不了岩韵!

《6》

武夷岩茶的品质好坏,山场因素有着重要影响。

岩茶岩韵的得来,更是离不开山场条件。

碧水丹山的武夷山里,唯有那些被人精心栽种在正岩产区里的茶,才能具备岩韵。

至于那些生长在核心产区,茶园被垒石细致的垒起来,人工加以用心修理和养护的茶,茶汤里的岩韵更显。

岩茶里面,岩韵从来不是虚头巴脑的东西,而是和茶树的生长条件,息息相关。

唯有在正岩产区里,盆栽式种植出来的岩茶,才能拥有迷人的岩骨花香。

而在山下平地茶园里种出来的茶,哪怕制茶工艺再好,先天的品质差距,远远不能及。

橘生淮南,而枳生淮北!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