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炎热的夏季,焙好一款岩茶,究竟有多难这里 [复制链接]

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现在多少?”

“。”

“这个加10到,另一个多加点,不超过。”

这是什么神仙对话?我们刚走进天心岩茶村朋友的茶室,正巧听到这几句对话。

再一看茶桌上摆着两泡茶,分别冲泡到了3水,6个审评碗里装着*灿灿的茶汤,直觉告诉我们这两款都是好茶。

果然,他们在试喝正在焙的霞宾岩百年老丛和牛栏坑肉桂。我们也不嫌弃茶过三巡了,一个大碗里罗列的茶杯也不管烫洗过与否,直接抓起杯子用审评勺舀了茶汤。

老丛水仙花香柔美,牛栏坑肉桂花香鲜锐,两款茶的特征都非常明显。

问了之前的对话是何意,茶主人解释道,“这两款茶正在焙第一道火,度起温,焙了7、8个小时,现在准备加温再焙几个小时。”

那么,如何得知这茶可以加温焙了呢?

茶主人把第一水茶汤舀到我们杯里,示意我们再认真喝喝看。

“试喝第一水时,没有喝到水味、杂味、青味,茶香已经很清晰地显出来了,就可以加温焙了。”

《2》

在他和焙茶工人的对话中,麻花还捕捉到了一个讯息,牛栏坑肉桂焙火加温要高于老丛水仙。

正常情况下,水仙叶片更大更厚,焙火温度应该要比肉桂高些。

老丛水仙不然,茶树长到几十年上百年,枝干脆弱,叶片薄且柔软,常常用“绸缎、丝缎”来形容老丛水仙。因此,老丛水仙不如肉桂耐火。

茶主人还提到一点很重要,也是迎合现在的流行,“老丛要保丛味,温度不能一下子加高,如果温度猛地加高,很容易焙出炭味。”

的确,现在正岩山场的老丛火功都比较轻,既能有鲜明的品种特征,又最大程度保留丛香。

不过也有些茶客更追求足火的老丛,像老酒一样让人过瘾,他们反而觉得不敢焙足火,是年轻一代做茶人面对金贵的茶青露怯了。

《3》

看来,要焙好一款岩茶,需要时时刻刻守着不说,还要能把握住精确的温度。

麻花的一个朋友说每年的岩茶焙火不是茶叶在渡劫,而是她在渡劫。

茶叶在炭焙坊里焙几天,她就在炭焙坊里不眠不休几天。结束一次焙火,她要回住处睡个三天三夜。

焙火过程,起温几度、何时加温、加温几度、何时翻焙等,她都要亲力亲为盯着,一点马虎都不容许。

原本说好茶叶挑拣完第二天就送去焙,结果她跑去炭焙坊一看,炭灰盖得太高,说明里面的炭还没烧透,炭温不稳。

她说,一般来说,第五天的炭火最合她心意。

武夷山有不少开炭焙坊的年轻人,有的人生意好,有的人要赔本,听闻他们把人家总价值20多万的茶焙坏了,还打了官司。

生意好的炭焙坊肯定是茶焙得好,收获众多好评。那些从大厂走出来自己单干的年轻人,有人短短时间就收割了大批客户,他们并非关系硬、人脉广,拼的是货真价实的焙茶功夫。

客户送茶来焙,他们在了解客户需求后,自己还要一遍遍试喝,一边喝一边在心里规划焙茶方案。

《4》

就像前文提到的,大家对岩茶的第一道焙火尤为重视,就像化妆前的打底,底妆没上好就容易浮粉、卡粉。

有经验的焙茶师说,第一焙要做到三点,一是去水味杂味,二是去苦水,三是去涩水,试喝的时候茶香转甜、茶汤转软,第一焙就可以下焙了。

有些没经验或者马虎的焙茶工,并没有认真仔细观察茶叶在焙火中的变化,他们觉得炭火有焙进茶叶里,喝到了火味下焙,这样的茶就焙不好。

有人会说,焙茶如此小心谨慎,就怕高温焙坏了,那就用低温慢慢焙呀,多安全。

假设真的用70、80度的温度焙茶,是如何都焙不起来的,就像低温烧水,是煮不开水的。

所以温度的掌握尤其重要,高一度低一度都可能改变最终结果。

也不是所有的茶都是这样慢慢提温焙的,这是针对耐焙的茶,如同紫砂煲汤,煮十几个小时才能软烂。

而不耐焙的茶一开始就要吃火,温度略微高些,焙火时间缩短,不然茶叶内质容易焙空。

至于第二次焙火的节点选择,要看这第一焙的情况。如果吃的是面火,差不多十多天半个月就能进行第二次炭焙了。如果火焙到了叶脉里,那起码要退火一个月,可能还要更长。

《5》

前几天麻花想尝尝茶农朋友第一道火焙出来的茶,他告诉我,天气太热了,还不适合焙茶,容易焙出酸来。

焙茶跟天气的冷热也有关系?

问了几个茶农,倒没有支持天热焙茶容易出酸的说法,不过他们一致认为冬夏两季焙茶是有不同。

他们认为夏天要比冬天好焙茶,温度容易控制和保持,比如冬天炭温度可能相当于夏天度的效果。

而且夏天焙茶中秋上市也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

但是从退火角度来看,也有茶农表示,如果能让茶叶退火大半年到冬季焙茶,青会退得更透,加上冬季干燥,这时候焙出来的茶不容易返青。

《6》

武夷岩茶焙火学问高深,里面涉及到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等各种知识和反应变化。

懂得研究、深入钻研的人在焙茶技术上肯定会更深一筹的。

岩茶焙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当下喝茶时的口感和体验,更关系到后期存放返青变味等问题。

而且岩茶价高,稀缺山场的岩茶更是让人捧在手心,等到三五个月招待贵客时拿出来喝,遇上茶叶返青不仅失礼,更是令人失望。

我们常常在喝一泡好岩茶时,并非纠结它的山场如何,而是扼腕它的工艺能不能再好些。

一位天心村茶农直言说,目前真没有遇到完全不返青的岩茶,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

学好做青也许3年,学好焙茶却要10年,但是武夷山又有几个年轻人愿意沉淀,静心研磨焙工,大多是学个皮毛就自立门户,赚钱去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