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产区工艺冲泡,你想不到的4个细节,影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很早之前,跟朋友讨论过关于什么是高档茶的话题。

朋友是个茶圈小白,一次跟他在上海看展时,他指着某文创品牌设计的茶叶盒,感慨道,我喜欢那样的高档茶。

我心想,他应该是看上了那个盒子,不过仍默不作声地顺着他的话茬:你觉得什么样的茶才算高档?

朋友说,贵的!

看到我送他的白眼后,又默默补充道:还要嫩一点的,自古以来,达官贵人喝茶历来都是喝用芽、用嫩叶做出来的好茶。

于是,我给他设了陷阱,你觉得大红袍是好茶吗?

朋友点点头,当然啊,听说过,名气很大。

接着我翻出相册,找出早前在武夷山春茶季拍的图片给他看,“喏,大红袍的原料,叶子长这样。”

朋友看完后一时语塞,又喃喃到,怪不得,大红袍采这么老的叶,难怪你之前给我泡的茶那么耐泡!

(歪个楼,之前给那位上海老友泡的茶,其实是那款香到没朋友的雀舌,不过他貌似当成大红袍直接喝了。)

话说回来,“岩茶采老叶,普遍都耐泡”这是很多人对岩茶的粗略认识。

深扒下来,按这样的想法,其实并不靠谱!

《2》

武夷岩茶=老叶子?不,其实粗中有细。

武夷岩茶的采摘,以茶树嫩梢的三到四叶为主,不包含驻芽,简称“开面采”。

开面采的岩茶,不能简单理解成采老叶那么简单。

一方面,岩茶原料采收的主体,来源自茶树嫩梢。老叶、粗枝等并不在采茶范围内。

另一方面,岩茶的“开面采”可分为3个档次,分别是:

小开面,第一叶面积≤第二叶面积的1/3。

中开面,第二叶面积的1/3第一叶的面积第二叶面积的1/2。

大开面,第一叶的面积≥第二叶面积的1/2。

一般来说,中开面”的茶叶处于生长旺盛期,内含物质丰富,“中开面”的采摘适合所有的岩茶品种。

不过,品种不同,采摘的标准也不同。

像*观音、金观音等小品种,为了体现茶香特点,可以稍微采嫩一些,采小开面为主。

而梅占、水仙等小乔木茶树,叶片本身就长得略大,更适合“大开面”的采摘,制优率更高。

《3》

岩茶不一定是老叶,就耐泡。

岩茶的采摘,采太早跟采太晚,都不是好事。

嫩采的茶,原料内部的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呈苦涩味的物质多,茶味易涩。

而错过采茶良机,采下偏老一些的茶青,做出来的茶汤水薄。

为避免这点,毛茶做出来后还要将茶梗、茶片挑拣出来。以免粗老叶过多,影响一泡好茶的风味。

回到采茶方面看,如果岩茶的青叶采得标准,没有带太多粗枝大叶。

后期自然要挑的老梗、老叶数量,自然没有这么多,制率更高,能实现八斤左右的青叶出一斤精品茶。

要是青叶采得不标准,那么用上十斤青叶出一斤精茶,也不出奇!

对一泡好岩茶而言,茶梗与老叶等不应再留在成品茶身上。要是本身原料采老了,或者挑拣过程有较多“漏网之鱼”,反而会影响到好茶的耐泡表现。

嫩叶易涩,老叶汤薄,直接打脸老叶更耐泡一说。

然而,在某些人眼里,嫩采的茶,茶多酚咖啡碱等苦涩物质含量高,就等同是滋味感足、有味道,还更耐泡!

于是在做茶,尤其是在做肉桂时,故意“嫩采”。

嫩采的肉桂,滋味更浓烈,煞口,有冲击力,同时也迎合了部分茶客盲求肉桂苦涩刺激的消费心理。

嫩采肉桂,实则是“早产儿”!

它是在畸形的岩茶审美,生出来的怪物。

《4》

岩茶耐泡与否,跟内质积累有关。

一泡岩茶究竟耐不耐泡,不能纠结在用料的老嫩上面。

做一款好岩茶,用料既不能太嫩,否则嫩芽细叶经不起揉捻、做青、焙火考验。

更不能采太老,否则老叶的内质薄,反而会让岩茶变得不耐泡。

耐泡的岩茶,要有强大的内质积累作支撑。

山场正,来自正岩核心产区的岩茶,茶树先天生长环境优越,茶青内质积累更丰富。

正岩产区范围内的茶树,享受着武夷山丹霞地貌所赋予的独特土壤——经过风和流水的共同作用,岩壁上不断剥落下富含养分的细屑,既确保土质疏松,透气性高,又能为茶树生长提供所需的元素。

再加上正岩山场的小气候环境,相对比较清凉温润,光照温和、漫射光多,利于茶树生长。

从正岩山场,尤其是正岩核心山场牛栏坑、慧苑坑等地产出来的茶青鲜叶,内质丰沛,品质优异,是做出一款好茶的关键!

正岩山场的好茶青,还要借助娴熟的制茶工艺,做青做透,焙火焙透,才能做出一款好茶。

反之,如果走水没走透,或者揉捻过重,发酵过头,以及焙火温度过高,没有及时翻焙等工艺缺陷,导致岩茶内质受损。

最终做出来的岩茶,仍旧不会耐泡!

《5》

对于岩茶的耐泡度,要小心“内质不够,数量来凑”。

用盖碗泡岩茶,标准容量毫升的盖碗,每次投岩茶8克,足矣。

这样的搭配,泡出来的岩茶,茶汤滋味更加浓淡适中。

有关岩茶一泡该装几克?8克是默认答案。

但是近几年的市面上,尽是10克一泡的岩茶居多。

像我们这样坚持包8克的,反而少了。

话说,本来岩茶一泡投茶8克就够滋味了,为什么要多放到10克?

从身边观察到答案,五花八门。

“不包到10克,担心滋味不足,喝起来没劲。”

“大家都在包10克,得随大流。”

“岩茶包到10克,一泡茶的耐泡度更好。”

……

额,这些“大容量”的岩茶,真有这么好吗?

我看未必。

只要茶好,何须量多?

坚持将岩茶包8克,是对好茶的自信表现。

那些动辄包到10克、12克、13克的岩茶,谁敢说这背后没有藏着“内质不够,数量来凑”的心机?

《6》

绿茶细嫩不耐泡,岩茶老叶更耐泡的茶圈疑云,来自于泡茶方式的影响!

通篇看下来,有关“岩茶因为老叶才耐泡”一说,纯粹是谣传。

但是,不少茶客仍觉得,叶片相对老一些的茶,会比嫩芽细叶的茶更耐泡。

举个“栗子”,从平时喝茶感受看,芽叶细嫩的明前绿茶,明显就没有岩茶耐泡。

咳咳,这两种不同的茶,在耐泡度方面,原本就不能放在一块去比!

绿茶的冲泡主流,是用玻璃杯泡。将杯子洗净后,投一小撮茶进去,倒入热水,就可以在一旁静等茶味。

像我们在西湖边喝龙井时,当地朋友给我们演示的,就是这套泡茶方法。

但泡出来的茶汤,因投茶量少、浸泡时间长、茶水不分离。基本在喝过一杯茶后,再倒水进去泡第二杯,茶味就明显变淡了。

因此,难免会给人造成,绿茶普遍不耐泡这类的假象。

而泡武夷岩茶,除了怪咖外,没人会用玻璃杯直接泡。

盖碗冲泡,才是泡岩茶主流。

标准盖碗,投茶8克,沸水冲泡,快速出汤(前几冲快出水,后几冲泡淡后再适当坐杯),彻底沥干。

按这套泡茶流程,随意一泡正岩山场的肉桂,稳扎稳打也能泡到七冲八冲以上!

《7》

都说,武夷岩茶是乞丐的外表,菩萨般的心肠。

但其实,岩茶的用料,不能简单等同为“老叶子”。

开面采的岩茶,在原料选用上,大有讲究。

早采一天,晚采一天。

采嫩一些,采老一些。

做出来的茶,风味可就差远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