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影像方志罗定文脉悠悠抗战故事恢弘 [复制链接]

1#

CCTV-10

.7.:57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广东省罗定篇

罗定篇预告片

罗定江全长千米,发源于广东省信宜市的鸡笼顶,流经罗定,最后汇入珠江水系。它在罗定市的河段长81千米。

江河赋予了这里文明,同样也赋予这里地名。古人把急流的水称为“泷”,罗定江古称“泷水”。

隋开皇十八年(),这里以水为名,改为“泷水县”,泷水作为此地县名持续了数百余年的时间。

明万历五年()五月丙午,朝廷命升泷水县为罗定州,“罗定”二字首载史册,寓意“罗旁平定”。

年经国务院批准,罗定撤县设市,步入全新的时代。

文脉悠悠商贸繁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罗定曾有过数次考古发现,其中在罗定江流域出土了两件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罗定市博物馆中。

其中一件南朝时期的四兽金手镯,它与传统的中式铸造手法截然不同。手镯上面的忍冬纹、兽纹图案,是古粟特国常见的风格。

而另一件高足碗的造型则是受古罗马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影响。

根据专家推论,这两件金器是来自中亚地区的舶来品,这说明,早在多年前,罗定就依靠泷水的航运与中亚国家、地区已有了密切往来。

在罗定市谈礼村,这里保留着广东唯一一处唐代石刻。

这处石刻名叫《龙龛道场铭并序》,镌刻于唐圣历二年()。石刻共字,采用楷书阴刻。刻字为方寸大小,带古朴而富有豪气的北碑风格,间有逸气的行体。镌刻技艺精湛娴熟。

这处石刻内容为反映唐朝佛教道场建立的情形,被誉为“岭南第一唐刻”,该石刻以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价值高而著称于世。它证明早在多年前,中原文化就已经传播至此,与当地文化交融碰撞。

文化的汇聚,文风的振兴,让罗定留下了诸多的文化印记。

“罗定文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塔顶的莲花座铁柱总重逾7吨,也是迄今广东省已发现和保留最完好的明代铁铸塔柱之一。

“菁莪书院”,为三进合院式布局,屋脊为高大风火山墙,它是广东仅存的乡约书院之一。

历史上,罗定产生过举人78人、进士12人。

恢弘激昂的抗战往事

彰显一方勇士的凌云壮志

年4月15日,抗日名将蔡廷锴出生在罗定县罗镜镇。年,十八岁的蔡廷锴决定从*报国。

年1月28日,日本侵略*悍然进攻上海。在蒋介石不抵抗的*策下,时任国民革命*第十九路**长的蔡廷锴下令奋起反击。蔡廷锴率十九路*,与日*血战33天,迫使日*四度易帅,无法攻占上海。蔡廷锴从此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在蔡廷锴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罗定子弟走向战场。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定子弟在各条战线上和日*展开浴血战斗。年9月,日寇飞机两次轰炸罗定,当地民众并不因此而屈服,书写了罗定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

皱纱鱼腐

承载一代代罗定人家乡的味道

“皱纱鱼腐”是罗定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源于元朝大德年间。至今已有余年历史。

罗定山塘众多,盛产鲮鱼。这种鱼骨细刺多,食用起来相对繁琐。

罗定人便将其去骨剔肉进行炸制。因薄如蝉翼,透如轻纱,表皮有一层细细的褶皱,故得“皱纱鱼腐”之名。

热油的高温,让鱼丸受热膨胀,表皮形成细细的褶皱纹路,这也是罗定“皱纱鱼腐”最独特的印记。

美味的“皱纱鱼腐”,化作舌尖的极致体验,记忆的源头,成就了罗定人传承的味道。

肉桂芬芳香气穿越数千年时光

肉桂是桂树的皮,干燥后为桶状,称“桂通”。它是著名的天然香料和名贵中药材。罗定肉桂皮厚、色泽光润、含油率高、味辛香偏辣、具有药用和香料用等特点。

罗定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以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呈弱酸性。充足的光照以及多雾高温的环境,非常适宜肉桂树生长。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有种植肉桂的,而在明清时期,罗定一带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肉桂了。弥漫在空气的肉桂芳香,陪伴这片土地数千年时光。

千百年来,依山傍水的罗定人,更懂得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这里既有利用自然的历史传统,也有改造自然的巧技神思。罗定人珍视自然的馈赠,用绿色循环发展谱写着当代发展的华彩乐章。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罗定篇》

播出时间:7月11日21:57

监制/闫东主编/刘铭*丽君

编辑/张兰胡悦张羽(实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