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面对大红袍水仙肉桂,还在嫌弃轻火功的 [复制链接]

1#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002/5738960.html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元旦照例去约茶。

上了茶桌,开了汤,茶过三巡,通常就是在谈论火功。

譬如,这款岩茶火焙这么轻,是不是外山茶经不起焙啊?

譬如,那款岩茶火焙得重,必定试图用焙火来掩盖瑕疵!

再譬如,这是正岩茶吗?叶底那么绿的,这么轻的火功茶品质肯定不好!

再再譬如,我不喜欢轻火茶,因为喝不到岩韵。

若是一款茶,火焙得高些倒还好,泡出来暗红色的茶汤还能唬住几个人——这茶汤颜色深红,一看就是内质丰厚,不喝就知道是好茶。

而万一拿出一泡轻火功的茶,那完蛋了。

茶桌上的诸人,看着那淡*色的茶汤,无一例外露出一副看到“外山茶”的表情。

这款轻火茶必定被排到了鄙视链底端——“这个是岩茶吗?怎么像铁观音!”

看看,铁观音又无故躺枪了!

抛开铁观音不论,单说轻火岩茶,这种言论的流行,便是极容易把它打击到自尊全无的。

普通的岩茶客,总觉得焙了轻火的茶是不是有什么内幕——如果是正岩茶,为什么不焙足火?

甚至还觉得,就算是根正苗红的正岩茶,给它焙成了轻火,那也是大大的失策——轻火茶哪里还有岩韵?

直接让轻火岩茶“社”死。

《2》

武夷岩茶的岩韵究竟和焙火高低有没有关系?

当然没有关系!

岩韵是一款岩茶骨子里的东西,是DNA自带的,是与生俱来的。

是生于三坑两涧,长于正岩山场的岩茶,所根深蒂固拥有的。

一棵茶树,但凡骨子里有岩韵,就必定会显现出来。不会因为焙火轻了就不存在,也不会因为焙火重了就特别特别明显。

反之,若一棵茶树没有岩韵,即使焙功了得,哪怕焙到足火,焙到生烟发焦,也生不出岩韵来。

就像村姑陈,天生不具有运动天赋,就算再苦学勤练,也不可能成为奥运冠*。

然而,由于多年来明里暗里的商业引导,不少茶友对轻火茶是有偏见的,认为焙一道火、两道火的正岩茶展现不出岩韵,而起码要三道火以上才能感受到岩韵。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逻辑——汤色要红、茶汤要浓,方才有岩韵。

很可惜,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岩韵”不等于“重口味”!“岩韵”更不是“红汤”!

并非是醇厚浓稠的茶汤里才有岩韵,那只是一种味觉厚重感充斥口腔的假象罢了。

不信?

可以做个实验,把外山茶加重到15克来冲泡,也会出现味觉上的“厚重感,难道这也是“岩韵”么?

喝茶多年来,渐渐发现,某些焙了轻火的正岩茶,反而能更完整地保留环境所赋予它的独特韵味。

若是火越往下焙、火越来越重,只会让茶叶内部的大量内含物质流失和转化,反而感受不到那股明白清晰的岩韵了。

武夷岩茶的焙火就像一种独特的“化妆术”,茶农通过不断焙火来磨平岩茶的棱角,让口感越发圆润。

所以,焙火有调整、修饰甚至伪装的作用。

而我们喜欢的“岩韵”,它其实是岩茶的山场气息,是喝茶汤时能感受到的一种韵感,它是一种地域风味,带有某个地方种植的茶树的强烈辨识度。

焙火太高或者焙火不当,不但不会强化岩韵,反而会弱化茶叶当中的这种辨识度,太高的火,令“岩韵”会被掩盖、削弱以致流失。

彼时,火在,而岩韵已无。

《3》

说到这里,茶友可能会问,“岩韵不是浓厚感,怎么又变成独特的山场辨识度了?”

难怪茶友会有如此疑问,盖因岩韵不具象,岩韵很难捉摸,飘渺难寻。

这世间,凡是跟“韵”能扯上关系的事物,都得自行体会。

书法有“韵”,声乐有“韵”,诗歌有“韵”,这些“韵”是我们从具象的形态里,感悟出来的精神层面的体会。

那么,如果简单地认为,“岩韵”就是浓厚感,那便是有实际参考物的,既有具象,又何须我们进入到深层次去体会呢?

深究起来,岩韵并不仅仅是一种浓厚感,岩韵是一种气息,是一种独特的,独属于某山场的气息。

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从“浓厚感”这样具象的感受中,去捕捉岩茶那神秘的“韵”的存在。

比如,浓厚感会带来口腔刺激,制造持续的回甘,从喉底到舌头两翼都在生津,喉咙感到开阔,这个过程就像音律般富有节奏感,让人生成美妙的体验。

由此可见,茶汤浓淡的感知在口腔,岩韵的感知在喉底;茶汤入口时我们能感知浓淡,茶汤吞咽后我们能感知岩韵。

它并不仅仅出现在重火岩茶里。

有时候,一杯焙了轻火、汤色浅淡的岩茶,会对口腔有刺激、收敛感,吞咽后甜感从喉底涌上来,猛烈且持久,这便是好山场的岩茶所应该具备的岩韵。

而一杯焙了足火、汤色浓稠的岩茶,可能喝着平平无奇,喉底如一汪死水,不鲜不活,毫无韵致可言。这便是不好的山场,所铭刻在岩茶基因里的平庸与寡淡。

前几天我,李麻花戴着口罩和帽子,去了朋友开的花店。刚踏进门,就被朋友认出来了。

问她怎么认出来的?

她说,“我近视很深但又不爱戴眼镜,人脸对我来说一直是模糊的,我是通过一个人的形体、走路姿态和感觉来判断的。”

原来如此!

辨人如此,辨茶,亦应如此。

关于岩韵,其实不用纠结于火功的高低,要知道,骨子里的东西是跑不掉的,跟外表的改变完全无关。

《4》

焙火虽然改变了岩茶的外在,却更改不了它骨子里的东西。

现实当中,并非所有岩茶的焙火都恰到好处,也并非所有焙到足火的茶才能最好地展现岩韵。

不但不能,有时候还反而弄巧成拙。把茶焙死了,把内质焙掉了一大半,这种茶何谈岩韵?简直就是残疾。

论起焙火,其实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焙火是一个从轻到重的过程,现在,极少数茶农会把茶一次焙到位,大多数茶农会选择反复焙火,一点点把火焙上去。

所以,一款岩茶,若单纯从欣赏的角度,我们是可以追逐着它火功上升的步伐,感受它在不同火功阶段的独特风味的。

曾经,我们在武夷山天心正岩村,喝到一款只焙了一道火的坑涧肉桂,茶汤的沉厚感会弱些,香气也不够落水,苦涩感还偏重。

但是这样有棱有角的轻火茶,却像脱缰野马一样在我们口腔里四处乱撞,让我们感受到猛烈的刺激、回甘和生津。

后来这款坑涧肉桂焙了二道火。

茶农再次邀请我们去品尝,这时候,茶汤厚实了,花香转成花果香,整体圆润多了,苦涩感降低了。

熟悉的回韵还在,只是脾气小了,温顺了许多。

今年武夷岩茶退火慢,到了上个月这款肉桂才焙了第三道火,前几天喝到的时候,最后一道火刚刚退了一个多月。

山场气韵是不如一道火那么直接了,比较慢热,喝到第三水,与前面两水的感官累加在一起,才有了仿如大江大河般的迸发。

但它胜在汤感更加紧实饱满,如爆浆的水果,很让人惊艳万分。

可见,重火茶要想依然保留丰富的内质和岩韵,需要焙火高手的加持。

否则,只是一股火味,乏善可陈。

《5》

这些年,越来越多天心正岩村的茶农在“降火”。

就是降低火点、轻文慢焙。

他们喜欢保留正岩茶的原滋原味——天然花香、山场气息、韵感等。

换言之,茶农们亦开始觉得,火功焙高了,会令茶叶失了这些自然原味的东西。

这真真应了村姑陈的话:“岩韵”的存在与焙火高低无关,关键看原料和工艺。

骨子里有岩韵,加上做青到位、焙火恰当,岩韵自然就显。

不管它焙成轻火还是足火,火功只会改变岩韵的呈现状态——直接或隐晦,猛烈或细缓。

传统岩茶火功偏高,很多人喝到尾水,才能感受到甜润的草木气息。

甚至有人告诉我,他就只爱喝那些正岩茶的尾水,他觉得尾水很原味,是岩茶的素颜,喝久了的人,可以通过尾水来判断一款岩茶的山场正与不正。

所以,喝不到岩韵,并不是岩茶火功的问题。

功力未到,勤加修练吧。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