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崇安县令王梓在《茶说》中提到:“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可见,自古时起岩茶的产地就已经十分有考究。
熟悉武夷山岩茶的茶客都知道,正岩茶岩韵最显,香高味醇。著名的正岩茶产区当属“三坑两涧”,所谓“三坑两涧”“三坑”指的是“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两涧”则为“流香涧”和“悟源涧”。近年来,“三坑”之中,以牛栏坑的“牛肉”最为出名;三坑里排第二的慧苑坑,则是上好水仙的绝佳产地。
一、慧苑坑
山场对于岩茶十分重要,因此,人们习惯把武夷山的各个茶区称为某某山场。在正岩茶区之中,最大的山场当属慧苑坑山场。慧苑坑,当地人也称慧宛坑,位于玉柱峰北麓。整个山场是较为宽阔的一个大坑,四周山岩林立,围成一个盆地。盆地的气候与众不同,日照短,雾气浓厚,盆底潮湿而且水土丰茂,地质层厚,砂粒多,雨水也多。
在这样优越的盆地环境之中,加之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土壤的通透性好,却又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同时,冬暖夏凉,冬季霜冻少,春季来得早,十分有利于于茶树休养生息。因此,坑内的水仙尤其出名,以高枞居多。也有老枞,老枞苔藓味纯正,木质味香醇,劲道十足,对味蕾的刺激绝对不输于肉桂。
二、牛栏坑
作为肉桂出产胜地的牛栏坑,近年来可谓红遍了大江南北。从地理方位上来讲,牛栏坑位于章堂涧与九龙窠之间,左右为陡峭的岩壁,是武夷山风景区三条重要的沟谷之一。从山场的独特环境来说,涧谷内土壤土质肥沃,日照较短,涧底溪水常流,大风不吹,这些诸多因素造就了岩茶最理想的生长环境。
牛栏坑以肉桂出名,牛栏坑肉桂,为武夷岩茶肉桂中的王者,它独特的气息以及霸气口感,是武夷山其他地方肉桂无法比拟和模仿的,因为只有牛栏坑这个地方所产的肉桂才有这样的感觉。
三、流香涧
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峰的北麓。武夷山北的这条涧水从三仰峰北谷发源,流势一反常规,不循其他涧水自西往东的通常流向奔向峡口,最后汇于崇阳溪,而是流向西北后再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涧旁苍石丹崖壁立,曲折蜿蜒,约五六公里,青藤垂蔓,幽草丛生,其间点缀着一丛丛的山蕙、石蒲、涧兰。香逐涧水,幽香扑鼻,明朝诗人徐渤游历此地之时遂将此涧改名为流香涧。
流香涧出产肉桂,其条索紧细,色泽乌黑微带红褐色,微起白砂,匀齐度好,干香显。汤色清透红艳澄净,味果香明显,入口霸气,桂皮香很冲,馥郁。
四、悟源涧
悟源涧茶区,是一片分布于一条山间溪流两旁的茶区,位于马头岩南麓。滋养这片茶区的溪流就是悟源涧。从武夷山九曲景区最高峰三仰峰诸多山头流出的诸多小溪流,到马头岩区域,形成悟源涧的源头,涧水流到山脚的兰汤村,最后汇入九曲溪。涧内溪水淙淙,老茶树众多,遍布奇花异草。
悟源涧茶树品种代表:水仙,肉桂(马肉)。
五、大坑口
茶叶名枞“大红袍”原生地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其实大坑口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九龙窠。可能说起大坑口,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可是说起九龙窠便不会,因为九龙窠是茶叶名枞大红袍的原生地。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九形如条龙。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声名远播的茶中之王“大红袍”就根植在峡谷的最深底部的悬崖峭壁上。
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原创声明:本文由“清心论茶”独家原创。如需转载,不得删减,请注明出处。
也可添加清新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