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首次披露,绿茶红茶白茶岩茶,它们一 [复制链接]

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有一回,到朋友的公司去拜访。进入一个产业园后,七拐八绕,终于找到地方停了车。老友引我们到会客室坐下,转身到茶水间里,取出了两个玻璃杯泡上茶递到桌面。“刚搬过来没多久,很多东西没有准备全。”“外面太阳这么热,先喝杯茶缓一缓。”“这里泡的是白茶寿眉压成的饼干茶,玻璃杯泡出来味道还不错,不苦涩。”闻言,端过面前的玻璃杯,缕缕甘香药香花香迎面而来。茶汤尝入口中,清甜鲜爽,解燥润喉,嘴巴里留下的回甘让人感觉很舒适。“嗯,确实不错,这很适合当嘛。”不过坐在对面的老友,略带几分遗憾的表示。“茶的味道确实不错,不过就是不耐泡,用玻璃杯泡没三次滋味就落下去了。”奇怪,明明是好茶,怎么会不耐泡呢?聊到茶叶耐泡次数的话题,老友的话匣子正式打开,分享到他的喝茶经验。“喝茶这么久以来,觉得绿茶能泡两三次,红茶白茶泡五六回,普洱岩茶最耐泡。”“这压成饼的白茶用玻璃杯泡三、两杯,也算正常吧。”不过在我看来,传统的六大茶类之间,它们的耐泡次数可不是这样。那在绿茶,红茶,白茶,岩茶里,它们能究竟泡几次?《2》绿茶用玻璃杯能泡两三次,真的是不耐泡吗?还真不是。多年来,一直安在绿茶头上的“不耐泡”黑锅,该要澄清了。但凡是内在物质丰沛的好茶,都耐泡,绿茶也不例外。那为什么在茶圈里,还有这么多人认为,绿茶一点也不耐泡呢?因为市面上绝大部分的绿茶,都是被人用玻璃杯泡掉的。而一款茶的耐泡次数,除了和茶叶本身的品质有关外,还和泡茶方法息息相关。说得再具体一点,是泡茶时的投茶量和浸泡时间。像是那天在老友的公司里,喝到的那一杯玻璃杯泡寿眉。那一小片薄薄的饼干茶,看了包装袋子显示,克重是2.5克。但那个敞口的玻璃杯,注水超过七分满,加入的水量起码有毫升。茶少,水多。对比平常用盖碗泡茶的经验,难怪那天喝到的白茶,一点儿不耐泡。回过头看,再来看绿茶的主流玻璃杯泡方式,所谓的“不耐泡”偏见,自然能顺理成章的解开了。玻璃杯泡绿茶,建议是茶水比例是-毫升,投茶2-3克。普遍上,投茶数量不要太多。不然整杯的茶容易泡得太浓,出现明显苦味。绿茶本身的清新、爽口、淡雅等滋味魅力,还会因为茶汤泡得过浓,受到影响。投茶量少,再加上玻璃杯泡茶的特征,是典型的“茶水不分离”。茶叶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要是喝茶速度跟不上,泡在杯中的茶叶会无限制的浸出和释放茶味。一来,茶味物质们浸出太多,会让茶汤泡浓,打破茶汤的浓淡适中状态。二来,因茶味的过量提前释放,会导致后面再加水泡茶时,茶味“后继乏力”,不耐泡。从绿茶的常规饮用方式上,将来龙去脉一一解清。这一桩所谓“绿茶不耐泡”的茶圈经典冤案,也就彻底翻篇了。好的绿茶,肯定不会出现不耐泡的毛病。要不然,亲自做个小实验,用盖碗泡绿茶。标准盖碗里投茶5克,并且按快出水的方式,也能轻松泡上七次八次!荒野牡丹王60克品鉴装,太姥山间的荒野精灵小店¥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3》红茶用瓷壶泡,能泡五六冲?其实,不止这个数字。一款红茶具体能泡几次,也得看具体的品质和方法。有人说,她买的工夫红茶,在家里每次用瓷壶泡,一般在五、六冲。然后隔了一段时间,看了我们的泡茶方法介绍用。换成了用盖碗快出水的冲泡方式,结果发现同样的一罐茶,能多泡上三、四次。看来,泡茶方法对茶叶的耐泡次数,确实直接挂钩。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她在用瓷壶泡红茶时,茶水比例其实和盖碗差不多。那一把小巧的白瓷茶壶,略带英式风格。这还是在茶具店挑选时,店家特意为冲泡红茶推荐使用的。整体的容量不大,也就毫升上下,每次投茶5克。而盖碗泡茶,用的是最普通常见的德化盖碗,标准毫升,每次投茶还是5克。用瓷壶,盖碗分别泡茶时,她也没有特意坐杯。烫壶温杯后,分别洗一次茶,然后注入沸水冲泡。当滚沸的热水注入后,再合盖快速倒出茶汤,不论是用壶泡,还是用盖碗泡,都是如此。为什么这瓷壶泡出来的效果,没有盖碗耐泡呢?那位爱茶的朋友,特意在私信里聊到这一回事。按她的泡茶情况,将思路捋顺,很快就找到了原因。根源出来瓷壶和盖碗的不同上。一来,那把瓷壶的容量,还是比盖碗略大。泡茶注水时,添加的水量会多一些。当同样的投茶量时,论茶叶的耐泡度,瓷壶泡茶自然略占下风。二来,瓷壶的出汤速度,没有盖碗来得干脆利落。虽然同样是倒入沸水后,立马就合上盖子出汤。但这两种茶具的出汤速度,大不一样。盖碗泡茶,茶汤顺着盖碗的开口,能像瀑布状倾泻而下。而瓷壶泡茶,茶汤通过略窄的壶嘴,呈现细柱状流出。并且出汤过程中,还容易因为壶嘴被泡开的茶叶堵塞,流通不畅,难以及时彻底倒出。打一个比方就是,盖碗泡茶,像是将一盆水直接泼出去,只需短短几秒。而瓷壶冲泡,则像是拧开水龙头,让同样的一盆水慢慢流出。这一比较,同样的红茶用盖碗冲泡,会更加耐泡的原因,就水落石出了。说白了,这就是浸泡时间不同,导致的影响嘛!高山牡丹王《春望》,倒春寒里难得的盛世美颜!小店¥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4》白茶里,寿眉耐泡,白毫银针只能泡四五冲?近几年的茶圈里,白茶是新起之秀,后来居上,受到不少茶友的喜欢。喝过白茶的朋友,大致上都知道,白茶大致的种类可以分三种。分别是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按采摘标准看,白毫银针的芽头粗壮,没有叶片。而寿眉则是采一芽三、四叶,带着较为舒展的叶张,茶梗明显,芽头较瘦。于是,就有朋友总结了,说寿眉老叶耐泡,但“芽头型”的白毫银针,耐泡程度并不如人意。原话是,“白茶寿眉耐泡,白毫银针只能泡四、五冲就淡下去了。”对于朋友的喝茶经验分析,村姑陈表示不认同。白茶里面,品质好的茶,不论是白毫银针,寿眉,白牡丹,都耐泡。前面已经分析了,茶叶的耐泡程度,主要和品质和泡茶方式有关。而茶叶种类,采摘季节,散茶饼茶,春茶秋茶,新茶老茶,关联性都不大。所以,按逻辑一分析,要是品质相当的白毫银针,怎么会在耐泡表现上,逊色于寿眉呢?要知道,白茶里的白毫银针,可是天之骄子般的存在。不论是在养分价值,还是在香气滋味上的表现,都无可挑剔,无懈可击。这又怎么可能在耐泡次数下,出现短板和不足呢?又怎么会出现,四五冲后就变淡的局面呢?猜过去,肯定是品质上出问题。要么是芽头太瘦,白毫太少;要么是工艺不精,加工不当;要么是产区环境平平;要么是树种的来源,压根和白茶国标规定的不符……不然,品质出色,符合标准,风味卓绝的高山银针。用盖碗冲泡时,泡上十几次并非难事。并且泡出来的茶汤,毫香花香浓郁,鲜醇爽口,醇和饱满,风味曼妙不已!一年陈高山牡丹王克特惠装小店¥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5》岩茶里的肉桂、水仙、大红袍,随便都能泡上十几冲?别太武断了。原料讲究“开面采”,并且还要经历焙火的武夷岩茶,它的耐泡表现是有前提的。首先,肯定得品质突出。山场环境和加工方式,得无可挑剔。尤其是山场环境,“岩茶岩茶,非岩不茶”,品质高端的岩茶里,肯定少不了看产区出身。得是正岩茶,并且最好是三坑两涧核心山场里的茶。不然,山场较外围的岩茶,达不到出色的品质状态。其次,是投茶量。不知道大伙儿们有没有留意,用同样的标准盖碗冲泡,岩茶的投茶建议和白茶、红茶不同。泡白茶、红茶等,是放5克干茶。但岩茶里,每次泡茶时,标准投茶建议是8克。当然,为了的方便,武夷山也有不少茶农选择一泡茶装8.3克。并且,为了照顾个别地区客户的喝茶口味,还会特意定制10克、12克一泡的茶。论投茶量,岩茶比白茶、红茶等,要多出了快一半。所以,当平常在喝茶时,按同样的盖碗泡茶出汤方式,自然会感觉武夷岩茶比其它茶相对更耐泡了。其实事情的真相是,投茶量压根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故而,武夷岩茶最耐泡的说法,没有绝对的可比性。抛开茶叶品质和泡茶方式来谈耐泡程度,完全就是耍流氓。《6》一泡茶,具体能泡几次。这是个无限广泛的话题。得看茶叶的产区环境,加工处理,储存情况,投茶数量,泡茶水温,泡茶工具,浸泡时间……并且,还和个人的喝茶口味有关。有的人喝茶,喜欢淡口。一泡茶泡过20次,茶汤颜色变得极浅,还是会一路继续泡下去。但也有人,喝茶比较注重质感。像是接触过的太姥山茶农,天心村茶农,桐木茶农们。哪怕是一斤过万的顶级白毫银针,金骏眉,牛栏坑肉桂,慧苑老丛水仙。在试茶时也是泡到四、五次,就快速的换一泡好茶,大方的招待客人。毕竟嘛,好茶在手,想要怎么喝,还得看个人!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