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无论白茶岩茶普洱茶红茶,出来卖艺, [复制链接]

1#
中医如何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4347857.html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那些被关在家里看书的漫长暑假,翻遍了书柜里所有的书。

连最枯燥的《战争与和平》,《间谍与反间谍》,《长征》,《曾文正公家书》,《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都看过了。

实在没有书看的时候,才敢看聊斋。

因为觉得很恐怖,跟看妈妈办公室里的案件卷宗一样恐怖。

画皮是最不敢看的一个故事。

最喜欢的,是偷桃。因为那是一个欢喜的结局。

也是一个让我想了很多年,直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的故事。

那个偷桃的人,是怎么找到的一根钢丝,能如此有韧性,又如此硬挺,能竖成孙猴子的金箍棒一样,直耸入云霄里去?

他的儿子,是怎么从半天云里,扔下来一个桃子,还摔不坏的?

后来他的儿子又怎么被切成几块扔下来的,如果不是真人,是道具,那这道具是怎么运上去的,众目睽睽之下,要造假是很难的。

最后他的儿子又是怎么从箱子里爬出来的?难道当时爬上去偷桃的那个孩子不是他么?

总之,这个故事带给我的疑问,堪比十万个为什么。

后来,在某年春晚,看到大变活人的节目时,不由得一哂:这种节目太落后了,聊斋里早就记录过了。

是的,在清朝的时候,就有江湖卖艺的艺人,在表演大变活人了。

清朝的大变活人,叫做“偷桃”。

由此看来,古代那些走江湖卖的艺的艺人,虽然地位不高,属于三教九流之列,却是真有几分手艺的,是凭真本事吃饭。

譬如这个偷桃的魔术,就让出生于新世纪,受过高等教育的村姑陈,也看不明白,看不懂。

因为不明白,所以多年来,一直对这个偷桃魔术的发明者,佩服得五体投地。

《2》

而现在出来卖艺的人们,早已经不复当初那些天桥卖艺、练摊卖艺者们的敬业爱岗精神了。

清朝的人,尚且能弄个大变活人的魔术,让我们隔了几百年,也闹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变的。

现在的一部分人,则不再有这种操守了。

说卖艺就直接上来表演,不管有艺没艺,演了再说。

以为观众都是傻白甜,只要你演了,不管演得好与坏,都闭着眼睛掏钱。

今天就有茶友来反馈,说看到某掌柜在作秀,又卖茶具又卖茶叶的掌柜,在秀自己的茶技与茶艺。

怎么秀的呢?

秀“九点钟注水”。并且,随注随出,那泡岩茶倒出来,茶汤颜色非常非常浅。

他禁不住问掌柜,这茶有味道吗?

没有得到回复。

估计人家觉得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不愿意回答吧。

村姑陈倒是觉得,这位茶友观察很仔细,看得也很认真,而问的问题,更是非常核心。

定点注水,尤其是泡武夷岩茶,是十分不适宜的。

定点注入,若是盖碗是深而高的形状,则茶叶极容易被注入的沸水浮起,浮在水的表面,有一多半的岩茶因此浸不到水。

这些无法浸到水的茶叶,自然不能释放出营养物质。没有浸出物的茶汤,也就寡淡无味,苍白若纸。

用这样的方式泡茶,第一冲跟喝白水差别不太大,这样喝茶,又有什么意思呢?

说好的香清甘活,岩骨花香呢?

《3》

一般人听起来,这个九点钟注水一定是个十分高大上的概念。

村姑陈第一次听到,也惊讶了一下,既而就回过味来了,这九点钟注水,其实很简单嘛,不就是定点注水。

只是定点注水的注水位,给固定住了,固定在时钟上九点钟那个位置罢了。

统称定点注水就好了,又何必定要拗口地称作“九点钟注水”呢?

难道八点钟的位置注水,水就注不进去了?

或者七点钟的位置注水,注进去的水泡茶就不香了?

甚至移到十点钟的位置去注水,水就会注歪掉,影响茶汤滋味了?

非也。

只是人为制造的一个不必要有的概念罢了。

其实,只要是定点注水,不管在哪个位置注入,结果都是一样的。

不必苛求注水的具体位置,也不必框死注水的具体位置。

有一些老同志,手比较慢,若再框定注水位置,只能在九点钟那个位置注入,人家原本就紧张不已,再增加一个难度,说不定,就此烫伤了手也是有可能的。

SO,这种几点钟注水的多余概念,不必讲究。

也不必花太多时间,去研究究竟是九点钟注水,还是三点钟注水,或者十二点钟注水。

就像不必去研究汤圆上雕什么样的花样是一个道理。

不管它雕什么花,汤圆煮熟了总是要吃下去的,端起碗的人只想着快快吃到这香甜的食物,哪还会去细看它上面雕的花纹?

多此一举,浪费时间罢了。

还是多讲究讲究制茶工艺吧。

毕竟不管哪种注水方式,都要建立在茶叶品质的基础上。若茶叶品质不高,再标准的注水,再讲究的注水,也只是浪得虚名。

得到的终究是一杯品质不高的茶汤,而已。

《4》

用这样不适合的注水方式来作秀,要么,是学艺不久,要么是学艺不认真,要么,就是觉得学艺不必学太精。

觉得学个花架子,学点皮毛,能糊弄一些外行就行。

反正拿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抛一些玄幻又玄幻的概念出来,就足够震住场面了,就足够显示自己的专业程度了。

江湖上大多数是不懂茶的外行,骗他们,三脚猫的功夫足够。

又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究竟哪种冲泡方式,最适合自己在卖的这款茶?

甚至,也觉得茶叶便宜就好,不必精挑细选出有特色的、品质好的茶叶出来销售。

反正,我卖一斤的正岩肉桂,这么低的价格,肯定有人来买的。

用低价来吸引顾客,不是用品质来打动顾客,是走江湖而又不肯学艺的人,最简单的商业逻辑。

兴许,他们用这种“粗暴”的商业套路,曾经赚到过钱,并且现在仍然在赚钱,于是,就食髓知味,照着这个可以轻松赚到钱的游戏法则,一路程狂奔下去。

他们没有想过要改变,没有想过要提高,没有想过要做得更大。当然,更没有想过要走得更远。

能敲一天钟,就且敲一天吧。

当这口钟被敲烂的时候,他们还可以一苇渡江,去敲另外的钟。茶行业做坏了,还能去做酒行业....三百六十行,总有一行有投机分子的容身之处。

只是,利用人性中的贪婪来挣钱,并不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这种方式走久了,会把自己也变得贪婪,欲壑难填。

最终,沉迷于沼泽,上不了岸。

《5》

我又管不住嘴,我又说真话了。

是真心觉得,人总要学点艺的。

既然是出来卖艺,总要有艺可卖吧,总要学点艺吧。

学了点旁门左道的三脚猫,就敢出来挂牌卖艺,这是太过于自信,还是太过于藐视观众?

是觉得自己天赋异禀才高八斗世人都会拜倒在石榴裙下,还是觉得观众都是入门级白纸什么都不懂傻傻等着被忽悠?

唱歌的人,肯定是要练好歌,才敢出来唱的。

打拳的人,肯定是要练好拳,才敢出来打的。

玩杂耍的人,肯定是要练好杂技,才敢出来演的。

写字的人,肯定是经练好书法,才敢出来写的。

卖茶的人,肯定是要练习选茶的技术,练习好喝茶的技艺,练习好泡茶的技法,才敢出来卖茶的。

哪能什么东西都听一耳朵,似是而非,就敢出来班门弄斧的呢?

这不是让人小瞧了茶圈的人么?

这不是砸中国茶人的招牌么?

只见一斑,可窥全豹。也许,人家就是从这位无艺可卖的掌柜,从此对茶人们生出轻慢之心的。

因为一己的不努力,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水准,不知道会不会被载入史册。

《6》

艺,精于勤而荒于嬉。

艺,非学而不可得也。

卖艺,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卖艺却无艺可卖。

虚头巴脑的东西,能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

滥竽充数,也只能充得了一次两次,充不了永远。

不爱学习的同行们,还是行动起来吧,向那些爱学习的同行们看齐。每天看几页书,每天研究一点技术,每天发现一些问题。

天长日久下来,艺才会娴熟,技才可以惊四座。

到那时,才有可能成为名家、大师,茶是不愁销路了,该愁的,是如何提高产量了。

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

与诸位同行共勉。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