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无论大红袍水仙肉桂,岩茶汤水里的颗粒 [复制链接]

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岩茶课堂

丨作者:李麻花

《1》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颗粒感。

颗粒感,在滋味感官里算是比较冷门的形容。

过中秋的时候,麻花喜欢吃的蛋*莲蓉馅月饼,里边就有这种颗粒感。

咸蛋*颗粒的加入,让绵密的莲蓉沙,增添了不少的复合风味。

将一块饼对半切开,那质感分明的蛋*流沙,完全是画龙点睛所在。

那话说回岩茶,颗粒感的出现,对茶汤是不是好事?

麻花认为不是。

一杯让人觉得好喝的茶汤,它的口感要求是有润泽度,入口顺滑。

淳和柔润的茶汤,就应当像某芙广告那般,丝滑飘柔。

能够一下子,轻而易举的在舌面上化开。

如果是不能及时化开的茶汤,那么在喝茶时,会感受到汤水带来的阻力。

嗯,这种感觉,用文青一些的形容是: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直白点的话说,就是一个字——涩!

带颗粒感的,滋味生涩的,汤感不够顺滑细腻的,当然够不上一杯好茶的标准。

颗粒感,对于武夷岩茶的滋味评分而言,完全不是好词。

《2》

有一回,麻花听到一位妹子介绍正岩茶。

从那位90后妹子那听到的话,可把人听得一愣一愣。

正岩茶为什么好?因为人家是资源有限产物。

顶级的正岩山场,环境超级棒,特别适合茶树生长。那里的土壤有很多砂砾。

所以,当种在正岩产区里的那些水仙、肉桂,吸收到土壤里的矿物质后,会具有独特风味。

(以上这些,都没说错)

但紧接着,话锋一转,那位大妹子说:

正岩茶吸收了土壤里的矿物质后,体现在茶汤内就是颗粒感。

这种感觉,就称之为岩韵。

OMG,茶汤的颗粒感,就是岩韵?

这绕了一个大圈子后,最后下出的这番定论,吓人一跳。

什么时候,茶汤的颗粒感,和岩韵扯上关系了?

土壤,是茶树立足生长的根基。

扎根泥土里的根系,源源不断的吸收茶树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等。

但,这并等同于,茶树的根系就是一根根的吸管。

能够将土壤里的砂砾质,直接吸收到茶树内部。

甚至于,将茶青鲜叶采下,经过初制和精制后,还能够保留在一款岩茶内部。

这简单一想,就根本不现实嘛。

这所谓的颗粒感,就是岩茶的岩韵。

和早前的雷人语录,“武夷岩茶的岩韵,就是岩石的味道”,有什么区别?

果真如此,那大伙儿们去武夷山旅游时,就可以多留意了。

从三坑两涧里取一点土,扔进随便一款茶的茶汤内。

看看这“颗粒感十足”的茶汤,能不能喝出“岩韵”?

这光是一想,就非常不靠谱嘛。

《3》

岩茶的岩韵,不可能是颗粒感。

岩韵的生成,更没有想当然的那么简单。

正岩山场的小环境优势,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

土壤,仅仅是其中之一。

除此外,当地独特的小气候,温度,光照,植被,水系,云雾以及特殊的盆栽式种植等,均对岩茶的风味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岩韵的得来,并非是虚无缥缈,而是有着扎扎实实的根基。

深壑陡崖、幽涧流泉、坑深涧长、气候清凉的正岩产区,属于茶树生长的一派乐园。

当地的独特水土环境,造就了岩韵。

正岩产区内,地势比较独特,高低落差分明。

山高谷深,整体地形幽深、曲折、宽窄不等。

再加上,正岩山场内生态好,密林多,云雾多。

光照通过云雾,林荫层,以及岩石的缝隙,可以形成较多的漫射光线。

温和漫射光,倾洒在茶树的枝梢时。

堪比一场按摩,能够促进茶树的内质积累。

再加上,茶树喜湿,正岩山场内部的水系发达,多谷底渗水。

呈现出来的,是无数条细小的地表径流,为小环境区域内提供充足的水汽。

而正岩山场内,土壤多砂砾质,疏松通透,排水性好。

与此同时,正岩各大山场内部的土壤,含天然的钾、钙、磷,以及多种矿物质丰富,能够有利茶树嫩梢的养分物质积累。

故而,好环境+好水土,造就了正岩茶原料的好出身。

内质积累的养分物质丰厚,经过做青、焙火在内的多道加工后,最终的成品才能泡出醇厚、饱满的茶汤。

茶汤的汤感丰沛,滋味层次丰富。达到了香甘清活的要求。

喝茶过后,唇齿间能够留下舒适的韵味。

譬如,喝一款牛栏坑水仙。

它给人的感觉,韵致特别的幽深、并且犀利明快。

甚至于,香气里还有点像肉桂的感觉。

这点,不得不提牛栏坑山场气息的强大,让其出品的任何一款茶,都具备了独特的印记。

这类细腻的山场风味特征,同样属于岩韵的表现之一。

《4》

颗粒感,它的真身属于涩感。

制茶工艺到位的正岩茶,苦涩味不明显。

哪怕在泡茶过程上,出行了小失误,茶汤里的苦涩味,也能够及时化开。

如果茶汤喝下去,滋味生涩不堪。

像是咬到了一口,还没蜜饯过的青梅子。

那股子麻嘴的生涩滋味,会阻碍味蕾的感知。

从而,造成滋味上的“不畅”体验。

按麻花这些年的喝茶经验看,但凡是好茶,都不应该出现这种生涩感。

不论是水仙,肉桂,正山小种,福鼎白茶,还有闽南乌龙代表里的铁观音。

它的关于好茶的指标,都是要“滑”。

汤水顺滑、稠滑、香滑、柔滑,都在这个范围内。

如果从中喝出颗粒感,像是半路跳出程咬金那样。

一瞬间,原先喝茶的美好体验,就被打断了。

取而代之的是生涩不顺。

这种如鲠在喉般的感觉,哪里能和好茶的标准沾边?

故而,颗粒感既不是岩韵,更不是什么好的评价。

它的真身,不过是帮部分产区水土不好,走水不畅,苦涩味重的劣质岩茶,充当掩饰罢了!

《5》

掩饰,古来就有。

当年,又是一个快到惊蛰的雨季。

天边时不时的打一场雷。

刚好,曹阿瞒请刘玄德喝酒,摆了一盘青梅下酒。

忽而,奸诈的老曹为了试探老刘,提了一个敏感话题。

心中大骇的刘玄德,凑巧遇上了老天帮他,打了一阵响雷。

于是,心中真实的小九九,就被搪塞掩饰过去了。

其实,话说回武夷岩茶里的“颗粒感”,它的存在,同样是掩饰。

平白的创出这样的词汇,说白了不过是对生涩味的美化。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李麻花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