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之前分享过一则短动态。
当时是介绍岩茶的干茶条索上,为什么会起一层白白的霜。
下面先前情回顾。
岩茶起霜的原因,是做青+焙火的共同影响。
武夷岩茶的加工复杂,制作初期时,有一道名为“揉捻”的工序。
经过揉捻与揉搓后,茶叶会从完整的叶子,揉成一条条的绳索状(条索状)。
好比用手大力去捏/搓/挤压苹果块时,会榨出部分汁液。
但凡经过揉捻加工的茶叶,叶片难免会受到“摩擦损伤”,从叶缘断裂处流出部分茶味物质。
这部分茶味物质包括有可溶性糖、多酚类物质、部分胶质等,也就是俗称的“茶汁”。
当“茶汁”部分析出后,它们在氧的影响下,多酚类物质会陆续氧化为茶黄素、茶红素。
可以说,揉捻时下手越重,这款岩茶做出来越接近红茶的汤色,发酵程度偏高。
除此外,岩茶在包括揉捻在内的初制结束后,还要经历焙火。
在焙火的高温影响下,岩茶内部会逼出部分茶味物质,与先前揉捻时析出的“茶汁”一起经历焙火的淬炼。
等到做出成品后,就会看到表面有着一层白霜。
试问,这层白霜为何物?
此前全网内通传的说法是,咖啡碱的结晶物!
其实不是,咖啡碱在民间被俗称为苦茶碱,是茶汤苦味的主要来源。
但结合日常喝茶体验,干茶起霜明显的岩茶,冲泡出来茶味却不是苦的,而是滋味饱满可口。
所以,这层白霜的主体,不可能是咖啡碱。
正确来看待这层白霜,应该将它理解成,岩茶在焙火后“茶汁”的变身。
它的主要构成物,是一些天然水溶性物质。
当你在泡茶时,沸水一冲,白霜就会溶入热汤内,与其他茶味物质一起,形成香清甘活的好茶汤!
《2》
看完面前这则短动态后,头条上有茶友留言:
“所以岩茶第一泡入口特别甜,茶汤特别稠,就是这个原因吗?”
将问题浓缩一下。
岩茶的第一泡又稠又甜,是干茶起霜的功劳吗?
这个提问角度,倒是麻花此前从未想到的。
很新奇,很新颖,也很有想法。
言归正传,回到问题本身,个人觉得看问题不能这么绝对。
岩茶是否起霜,是薄薄起一层?还是像柿子饼那样拥有明显的白霜?
这背后说来复杂,但可以肯定,起霜明显不能%代表岩茶品质好。
还是那句老话,山场正,产区环境足够优越,茶青内质积累丰沛,再加上后期精湛的制茶工艺,才能做出又香又稠滑又耐泡又有明显岩骨特征的好岩茶。
有的岩茶,青叶品质很顶级。
不过在制茶时,揉捻程度适中,且做青方式略做调整。
最后在焙火时,火功没有焙得特别高。
那么,按这样做出来的岩茶,干茶起霜现象并不明显。
但这不妨碍,它是一款正儿八经的正岩好茶!
《3》
岩茶第一泡入口特别甜,特别稠,这是为什么?
稍微总结前文的观点。
这背后主因是岩茶品质好,内质丰沛,山场工艺均特别优秀。
而干茶起霜,仅是次要因素。
因为,如果岩茶品质不行,比如制茶原料是产自洲边、溪边的外山茶。
那么,第一泡喝入口,且不说茶味清甜,柔顺饱满,回甘生津。
能不喝出一股杂味、怪味、土腥味,就已经要谢天谢地了。
又比如,某款岩茶在做青时,走水不畅。
导致大量的“青涩感”,保留在茶叶内。
后期即便再怎么焙火,也容易喝出一股涩口、毛躁、生涩感。
并且,做青走水不透的岩茶,即便火功焙得再足,后期还是容易返青变味!
只有品质内核足够硬,才是岩茶汤水又稠又滑的保障。
想明白这层大前提,后续的细枝末节,才不难理解。
这里存在的逻辑关系,大致如下。
内质丰沛的岩茶,内在的茶味物质丰富,“茶汁”丰富,揉捻时就像去挤一条沾满水的毛巾,轻轻一拧,便是不少水分/汁液。
等到后期焙火后,最后成型的白霜,也就更明显。
干茶起霜明显,是好岩茶的表征。
内在茶味含量丰富,才是好茶的硬核!
《4》
由岩茶干茶起霜,能衍生出很多问题。
这层白霜,主体是天然水溶性物质。
然而由这些水溶物,还能关联到不少平日在喝茶时,容易被人忽略的小细节。
之前,我们在旧版办公室里,有一套干湿两用的茶盘,是黑色的。
有时,在喝茶时忘了垫上茶杯垫。
然后就可以看到,杯底有一圈偏白的茶垢物质,在黑色的茶盘映衬下,看起来特别明显。
这层偏白的茶渍圈,倒不用惊慌,因为它们的本质也属天然可溶物。
春茶季时看采茶工采茶,采茶工人的手很有辨识性,因为他们的指甲缝里全都留有掐断茶青时,附着在其中的褐色茶汁。
又例如,港式奶茶里经典的丝袜奶茶。
当然了,他们过滤茶汤的滤网,不可能真的是用丝袜。
只不过滤网袋在用上一段时间后,日久月深,染上一层深褐茶色罢了。
还有一回,有位爱喝咖啡的朋友问,喝岩茶会不会影响牙齿美白?
当时认真想了三秒。
然后,给他讲个一个冷笑话。
“不会,不管是茶还是咖啡,你喝完后及时漱口就不会影响牙齿美白。”
诸如种种,都归因于茶叶的天然水溶物(包括水溶性茶味物质和水溶性茶色素物质)。
当你了解过它们的来源后,见怪不怪,喝茶时会更安心。
《5》
喝岩茶,是不是第一泡的味道更好喝?
不一定,青菜萝卜,各有所好。
通常,岩茶前几冲泡出的茶汤,被老茶客奉若精华。
在经过揉捻后,条索状的干茶,茶味物质析出速度快。
头几冲时,即便是泡茶“秒出”,在短短几秒的浸泡时间下,茶汤滋味也是醇厚饱满无比。
根本不需要闷。
并且,闷了还会破坏好茶的大局。
导致茶味一股脑儿全部浸出,将原本可以泡十来冲的茶味物质,浓缩成一碗苦茶汤。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头道茶如果是闷一分钟再出汤,那么,后几冲的泡茶节奏,就彻底被打乱了。
按常规泡法,岩茶在味道没有泡淡之前,根本不需要闷泡和坐杯!
喝岩茶,有人爱喝头几冲茶汤的饱满滋味。
就像那天提问的茶友,他就觉得,岩茶第一泡入口特别甜,特别稠。
考虑到这点,好岩茶根本不用洗茶。
并且,不单单是不洗茶,还要专门留一部分还魂汤,放到最后喝。
等一泡茶喝到曲终人散时,再去慢慢欣赏头道茶汤的风姿。
当然,喝岩茶时,也有人喜欢泡淡之后的尾水。
认为那种余韵不减,夕阳无限好的韵致,很是迷人!
《6》
但凡涉及口味问题,必然是众口难调的。
前两天,还有茶友在文章里,分享自己的喝茶感受。
“上午喝了个三千多的马肉,下午喝了一泡两百多的六堡。觉得都挺好,马肉气味清和,六堡红浓陈醇。各有所长。”
其实,这说明一点。
但凡是好茶,它们喝起来都是相似的。
优点突出,风味美妙。
而劣质茶、问题茶的表现,可用一言难尽概括,千奇百怪,莫衷一是。
这种基础的好坏分辨能力,是每个人的喝茶本能。
遇到一款喝入口清甜饱满,茶汤稠滑的岩茶时,不管它有没有干茶起霜,都值得将其收入囊中!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