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古人云:“桂,南方奇木,上药也。”这里所说的桂,是指玉桂,又名肉桂,桂皮可以入药,还可以用来制作香料。广西肉桂的培育可追溯到多年前,采收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和八月为佳。
4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记者来到传统种植肉桂树较多的容县松山镇寻阳村雅秀组探访,此时正是剥肉桂皮的时节,村民每天上山剥桂皮。
农历三月,村民上山剥肉桂皮
走入寻阳村雅秀组,一股浓郁的肉桂香气扑鼻而来,晒场上摆满了正在晾晒的新鲜肉桂皮。
山上一派忙碌,村民纷纷在剥树皮。
“今天天气好,大家都把新鲜剥的桂皮拿出来晒,现在大部分村民都抓紧时间,在山里剥肉桂皮呢?”容县寻阳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海波介绍说,肉桂树是一种很特别的树木,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和八月,树皮才能容易剥下来,其他月份是很难剥开桂皮的。说着,就带我们上山了。
70多岁的村民杨厚祥正在给一棵碗口粗的肉桂树剥皮。
杨厚祥、杨伟祥两兄弟。
70多岁的村民杨厚祥正在给一棵碗口粗的肉桂树剥皮,他说这是他在45岁种下的肉桂树,至今有25年了。同在一起剥桂皮的还有他的堂弟60岁的杨伟祥,他介绍,雅秀组村民种植的肉桂树,一般是5至6年就可以剥皮了,但是要保证好的质量,最好是长到15年以上的肉桂树才剥皮。他们兄弟俩,都是从小就学会了剥桂皮,每年农历三月和八月是剥桂皮的最佳时节,一年也只有这两个月的时间,要是肉桂树长出新芽来,就很难剥桂皮了,所以,村民都会抓紧时间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剥桂皮。
75岁的村民杨海光,是剥桂皮的一把好手。
“一天时间,大概可以剥得多斤左右。”75岁的村民杨海光,是剥桂皮的一把好手。像大碗口粗的肉桂树,在他的手下,很快就可以见到一块块的桂皮剥落下来。杨海光拿起厚厚大块的肉桂皮说,今年的桂皮得价,他和家里人就多剥了几棵肉桂树的桂皮来卖。
合作社助力,种植肉桂树有保障
寻阳村有种肉桂树的传统,几乎家家户户在山林里都种有肉桂树,当作家中的“钱袋子”。在他们的记忆里,无论什么年代,肉桂皮都不怕销不出去。村里的肉桂树,全身是宝,叶子可以蒸桂油、桂枝是中药材,肉桂树开花结果,还会有桂米、桂丁,都是很得价钱的中药材。肉桂树剥皮之后,砍掉树干,留下树根还可以发芽长新苗,每年的春天、冬天要给肉桂树施肥,三五年后又有成材可用的肉桂树了。肉桂树是很受村民重视和喜爱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杨海波20秒就能剥下一块桂皮。
杨海波告诉记者,村里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村民虽然种植有好品质的肉桂,但是卖不到好价钱。自年成立合作社之后,由合作社组织村民剥的桂皮和其他肉桂树的产品统一销售,保证了村民的利益。像今年肉桂生皮每公斤卖到7元,干皮每公斤卖到17元。寻阳村雅秀峡有多户人家,近千人,家家户户种植有肉桂树,每年大约销售20万公斤肉桂皮,有万元的收入。
天气好,晒场上摆满了正在晾晒的新鲜肉桂皮。
据了解,容县寻阳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容县第一家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把农民土地集中到合作社,合作社再以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与农业企业合作或自主经营等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该合作社坚持以*组织为引领、以产业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以富民为目的,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合作社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眼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等,带动农民就业致富,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中药材,做好多种经营文章南桂北参
肉桂是世界主要的香料植物之一,盛产广西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广西西江流域雨水充沛,素有“南桂北参”之美誉的上品肉桂长势旺盛。
容县寻阳村地处容县西北部的大容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达85%,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生态环境纯净天然。在大容山里种植的肉桂树不同于其他树,长得很慢,一株种植有五六年的肉桂树,看起来才像竹竿那么大,就是种植了二三十年的肉桂树,也只有小碗口粗的直径。寻阳村产的肉桂皮质量好,皮厚、辣香。基本上是卖到玉林中药材市场、国内的东北地区、还有越南等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都有销售。
寻阳村的肉桂皮皮厚、辣香,质量上乘。
杨海波表示,种植肉桂树,是合作社大力发展种植中药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不仅要带动村民把现有的肉桂树管理好,还要鼓励村民种植更多像肉桂树这样价值高的中药材树,让村民得到更好的收益,也让有多年培育种植历史的肉桂树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道美丽风景。
寻阳村地处容县西北部的大容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达85%,气候温和,环境纯净天然,非常适合种植肉桂树。
寻阳村自古以来都有种植肉桂树的传统
肉桂树全身都是宝
成了村民致富的“钱袋子”
来源|玉林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