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今天大雪。
网上搜“大雪”节气的图,搜到的一律是白茫茫一片,当中或有红梅斜逸;或有金*玉米垂吊;或是小儿嬉戏冰上.....一派粉雕玉琢的北国风光。
而今日的福州,仍有23度,只能穿羊毛衫和薄呢大衣。
在上海被冻得发抖的时候买的羊绒衫和大衣,在福州根本穿不上。
一穿就冒汗。
昨天街上还有穿超短裙的妹子,和穿短裤的篮球高手。
福州的鞋店里逛一逛就会发现,长筒靴子问津的人特别少。冬天最好卖的是粗跟单鞋(乐福鞋)。
那些春季的新鞋款,在福州这种南方又南方的城市里上架的时间,是远超江南城市和北方城市的。
有一次我跟杭州的妹子说,你们不是南方,你们是江南,因为你们还会下雪。我们(粤闽琼桂)才是南方,纯正的艳阳高照的南国。
她很生气。
生活在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度里,最大的好处就是,任北方冰天雪地的过着“大雪”节,南国之南的人们还在过着初秋般的日子。
在这个北方人想要煮一锅羊肉汤御寒的天气里,我们福州人痛快地吃着脐橙,在硕大的果瓣里,在丰沛的汁液里,感受温凉静好的时光。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在宋朝的时候,想来冬天吃橙子那是极高规格的享受,恐怕只有岁贡才有。所以赵官家才拿橙子来讨美人的欢心吧。
但其实,姐儿爱俏。
燕青一来,再好吃的橙子,李师师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当然,这几天街上还是多了许多烤红薯的摊子,这是其它季节没有的——福州这种温泉地脉,一顿饭没有喝上三碗汤都会上火的火城,除去很冷的时候,烤红薯是没几个人敢吃的——吃了必定上火,要煮凉茶去火的!
泡了一杯红茶,配着烤红薯,也陪列位看官,过一次大雪节吧。
在我的内心深处,关于寒冷的冬季最深的印象就是,一辆自行车,一条窄巷,一只爆米花的炉子,一个烤红薯的摊子,一碗红糖小丸子。
那是村姑陈这个生活在南方又南方的人,对冬季,最用力的记忆。
《2》
这几天疯狂收到表扬信。
收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
先是一位湾湾的茶友,表扬我有情怀,有慈悲心。(其实我真的没有这么高大上)
茶友说,看到那篇写砍树种肉桂的文章。
那里面写了部分武夷山的茶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把奇种砍掉,名丛砍掉,改种最值钱的肉桂。
然后,村姑陈和李麻花努力说服武夷山*,把金柳条保留了下来。
由此,茶友觉得我们悲悯,有情怀。
收到这番表扬,村姑陈真心觉得惭愧。
对于武夷山的名丛和奇种的保护,其实我们并没有做多少工作,一方面是人微言轻,一方面也是实力不够。
对于这种濒危的植物的保护,必定得有相应的主管部门牵头,由相关的专家学者来带头,申请经费,带着专业人士来实施,方才可以规范地,专业地推进。
这才是对那些濒危的茶树们,最好的照顾与安排。
而我们,只是基于一个爱茶者的立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呼喊了几句而已。
并没有振聋发聩,也没有响彻云霄。
甚至还没几个人听见。
只是武夷山*听见了,并且,也正好武夷山*听见了——他也是个有见识的人——大学毕业于大学,学的是工科,算是武夷山新一代茶农里学历最高的。
所以,我们的那番关于名丛奇种的话,说到他耳朵里,才会产生化学变化。
若是说到一个唯利是图的茶农耳朵里,那跟没说,又有什么区别?
如果我们碰到的是这样一个须眉浊物,那就跟踢到铁板一块一样,什么情怀,什么慈悲,统统被他当成空气,一把放了。
所以,金柳条的保护,得归功于武夷山*,这个不唯利是图、这个读过书、有远见和情怀的新一代茶农。
我们只是蜜蜂,正巧嗡嗡了两声,罢了。
《3》
第二位发来表扬信的,是一位温柔可亲的姐姐。
她发来一张长图,是另外一个自媒体发的文章。
那上面,大约有八九张图片,都是那个自媒体人自己收藏的老白茶的图片。
姐姐疑惑地说,这些真的是老白茶吗?我看上去怎么全是枯树叶!
我点开大图一看,呀,姐姐还真说对了,都是又*又黑又灰白的,枯树叶。
“是渥堆的,确定无疑。”我回复姐姐。
这图上的“老白茶”的颜色,跟红茶、跟黑茶(熟普)的颜色相似度非常高,如果压成饼,说是熟普,也会有人相信。
我跟姐姐解释说:
白茶的工艺,很简单,只有萎凋+烘干,其宗旨就是“做干”,把茶叶当中的水分做干,再把茶叶收起来,就成了。跟中国人对待其它植物的态度是一样的——晒萝卜干,晒笋干,晒豆干等等。
都是讲究原汁原味,原生态。
既然只是做干,那就不会过度地损伤它的颜色,所以白茶成品之后,该绿还得绿,该白还得白。该泛一点*的,还是泛一点*。
但现在,在这个图片中,它呈现出红茶和黑茶的颜色来了,这就完全不对劲了。红茶是全发酵茶,黑茶经历了两次发酵,而白茶是微发酵茶,它们仨的发酵程度如此不同,为何颜色却会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来?
这只有一种可能,这款白茶,它的发酵程度加深了,不是微发酵,而是全发酵了。那么,全发酵了的“白茶”,它还算是白茶吗?
当然不是!!!
长出了羊角的牛还是牛吗?是怪兽!
姐姐听完,深有感触,“举报”似地跟我说,这个人还堂而皇之的写文章给爱喝白茶的人看,真可恶!
接着她说,“我现在看到别人讲的关于白茶的知识,都不相信,要拿你的文章出来跟他们对比一下,跟你讲的不一样的,那肯定不对劲。我太相信你的专业了!让我在喝茶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听完这番话,我很惶恐。
其实我只是坚持品质,认真做茶,认真讲茶罢了。
这不是做茶人的本分么?老实做人,本分做事,这不是生而为人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么?
曾几何时,这竟然成为了被表扬的理由?这个世界,怎么了?茶圈怎么了?
《4》
最后一位发来表扬信的,是一位新茶友。
在文章后台给我留的言。
说,“你的文章有*啊!!这两天光看你文章喝你的茶啦,舒坦。”
说实话,这种“表白”,每天都会收到。
但却总是常看常新,并且,一丝骄傲也无,只会督促自己,做得更好,以慰衷肠。
每每总是自省,区区在下鄙人,一介村姑,一支秃笔,只是说了几句真话,何德何能,能得到列位高手、前辈高人、各行业精英们的喜爱?
想来想去,也只有一个“缘”字可解。
人与人的磁场相合,便是一种奇妙的缘份。
人只会寻找与自己投缘的人,而自动远离那些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人。
这是一种本能。
身为村姑,真心希望与列位看官的缘份,能更加长久,更加深远。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