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曾有朋友用绿豆沙来举例,什么是岩茶的颗粒感。
在他眼里,茶汤带有颗粒感的岩茶,很像老火陈皮绿豆沙。
文火慢炖后,绿豆煮至绵软起沙,一捏即化。
舀起来一碗绿豆沙,如雾扑面,舀起一勺,质感妙不可言。
要是火候不够,煮出来的绿豆汤比较稀,吃起来就比较“水”。
岩茶也是这样,喝起来有内容的肉桂和水仙,茶汤倒入公道杯后,目测就很粘稠,喝进嘴巴里,更是茶味丰沛。
岩茶有颗粒感是内质充足的见证,颗粒感远不是涩麻感……
默默听了三、五分钟,没有打断对方,让他一口气都说出来。
听完前面这串长长的感慨,麻花也没有急着反驳他。
而是觉得,喝岩茶时,假设你也有这一连串类似想法。说实话,有不少基础茶圈术语需要一再厘清。
《2》
一、何为饱满、何为醇厚?
醇的本义,说文解字里已经很清楚,指没有掺水的酒。
古代的粮食很珍贵,用粮食酿成的酒,更是当时的奢侈品,生产力有限,产量极少,供不应求。
为此,最早的酒在面向大众普及时,很多都是掺了水的。
掺水之后,酒味就不再浓醇,变成一杯薄酒。
而没有掺水的酒,酒液醇厚有劲,滋味十足。
化用到现在,醇厚指茶汤中的茶味物质很丰富。
醇厚与饱满是近义词,清一色指代汤中内质丰沛,层次充足,滋味丰富。
醇厚浆感明显的美酒/好茶/老火靓汤等,均是如此。
醇厚一词的反义是茶味淡薄,寡淡乏味,茶汤喝着像白开水,饮茶时能尝到“水味”。
茶味体系里,浓与淡相对,冲泡时通过加量(投茶量)与加时(浸泡时长),能让茶味泡浓。
而醇厚与味薄相对,内质寡淡,品质差劲的劣质茶,不论再怎么闷,也闷不出醇厚汤感。
正所谓,浓非厚,淡非薄是也。
《3》
二、什么是入口即化?
品鉴场合里,入口即化一词出镜率很高,这是万能褒义词,几乎所有好喝的茶,都能套上这个词。
废话,要是茶汤饮入口,没有甘润体验,迅速化出回甘、生津等。
而是涩到不行、苦味浓重、苦涩麻嘴,苦涩滋味一直在嘴里化不开,那就太恼人了。
啜岩茶的茶汤,入口即化是非常顺畅的饮茶体验。
茶汤喝进嘴里,全程没有半点阻碍感。
啜茶入口,不会遇到苦味、酸味、涩味、闷味、杂味、焦味等负面茶味体验跑出来当拦路虎。
而是全程畅通无阻,就像上高速开车,不用隔一小段就被红绿灯堵一堵,全程顺滑前进。
周末时,看到有人在品鉴慧苑木质香老丛水仙。对方提到一个词,这泡茶的汤
周末时,看到有人在品鉴慧苑木质香老丛水仙。对方提到一个词,这泡茶的汤感很温柔。
作为正岩坑涧茶,茶汤入口饱满、醇厚、绵柔,那就对了。
要是茶汤喝入口,猛不丁迎来一阵“刺刺”的茶味。
或是特别苦,或是特别涩,或是特别酸,反而不是好茶所为!
刺激性强烈,不是好茶本色。
茶汤入口即化,温润饱满,绵柔细腻,喝起来嘴巴和喉咙都非常润泽,茶水入喉顺滑,才是好岩茶的硬实力体现!
在圈内,一度有人将这种饮茶体验打趣成“开阔感”。
形容喝茶之后的心境,像面朝大海/仰望星空/高山仰止,极目远眺,看到特别宏大的景观时,那种开阔舒畅的心情!
《4》
三、看起来粘稠,就是好岩茶?
麻花一直认为,形容一款茶看起来粘稠,算不上什么好词。
因为粘稠二字,极易诱人遐想。
譬如,搅拌好的水泥;好几天没洗的头发;熬出来的一锅浆糊,都能用粘稠一词来概括。
形容好茶,应该用醇厚二字概括更加准确。
想要文绉绉表达茶汤很醇,浆感很明显,倒也可以用“温泉汤”来形容。参考白居易写给杨妃的那一句,温泉润滑洗凝脂,刚好适用。
冲出滚烫热茶,不时能看到茶雾氤氲,盈盈而上。
伴随着茶雾浮现,茶香盈然而上。焦糖香、花香、果香等诸多香型,直扑鼻端。
肉眼看着,茶汤清透干净,浆感分明。
鼻子闻着,香气清晰,茶香层次丰富。
嘴巴喝着,汤感醇厚绵柔无比,回甘生津持久。
这里哪一点不比所谓“茶汤看着粘稠”来得形象具体?
《5》
四、颗粒感与岩骨、辛辣感等概念,该如何区分?
岩骨,俗称茶汤有骨头,也称茶骨。
乾隆在《冬夜试茶》时,已经有过批注——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正岩茶的岩骨,体现在茶汤咽入喉咙时,仿佛能感受到骨鲠感。茶味丰富,层次精彩。
而不像饮水那样,平平无奇,直接平铺直叙而过。
广义上看,岩茶的岩骨、岩韵、骨鲠感是正岩好茶的实力彰显,不单局限在饮茶体验上。
连茶香、茶香、回味等,统统全方位覆盖。
正岩茶的香气滋味,喝起来就是和外面不一样。
概括来看,正岩茶的香型更清晰,茶香更多元,受正岩小气候环境影响,茶香普遍清幽持久,香气落水明显。
茶味醇厚绵柔,刚柔并济,有独特的复合风味。
喝茶过后,更是能源源不断涌起回甘生津,唇齿留香,甚至是清凉感明显等。
论本质,岩骨和颗粒感之间,差别判若云泥。
从喝茶感受看,辛辣感更是和颗粒感截然不同。
颗粒感是一种茶汤不顺滑,带生涩体验的喝茶感觉。
而辛辣感是肉桂的茶味特征。
体现为茶汤喝到尾水后,咽下汤水后能浮现阵阵辛辣,喉间像是得到一阵力道恰好的按摩,舒服惬意得很!
《6》
颗粒感,也称砂砾感。
煮绿豆煮至“起沙”的火候到位的表现,但喝岩茶时,咱们可不能追求所谓的颗粒感。
因为道理都在前面写得很清楚了。
一杯好岩茶,汤感以醇厚、绵柔、稠滑为贵。
喝起来顺滑、无阻碍,才是一流好茶。
遇到茶汤生涩,茶汤中仿佛含有“粗颗粒”的情形,那简直是糟糕透顶。
喜欢做烘焙的人,都能知道,做出来的蛋糕口感要想顺滑绵密,蛋糕粉和面粉一定要过筛。
筛去粗颗粒,才能确保烤出来的蛋糕有质感。
借鉴这样过筛思路,在岩茶的汤水里,筛去刺激性茶味体验(包括苦、涩、酸、麻等)后,茶汤喝入口自然不会有砂砾感。
同时,有益成分含量充足的优质好茶,喝起来是醇厚饱满,甘润细腻,茶味层次丰富。
哪怕只喝一口,都像多层美妙茶味组合而成的交响奏,哪里会有刺激尖锐嘈杂的颗粒感?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