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普洱茶界的山头说,看得很迷。
1.0版本有,景迈甜,易武柔,班章甘,冰岛活。
2.0版本有,景迈香,易武柔,班章凶,冰岛甜。
3.0版本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
4.0版本……
不同的山头之间,气候,水土,植被,生态,光照,水分等,皆有不同。
受到各自的小气候环境影响,产出来的茶叶风味全然变了样。
武夷岩茶里,同样看重茶树生长的“原生家庭”。
只不过,区别于云南人的“山头”概念,武夷山这边提的是“山场”。
山场,是为何物?
答曰,岩茶茶树的生长地也。
武夷山顶级正岩核心山场圈里,“三坑两涧”的概念早已出圈,人人能详。
不同的坑涧小气候,同样会影响到岩茶的风味特点。
不巧,最近听到有人评价武夷山的各大山场,“马头凶,牛肉柔,慧苑醇……”
我一听,觉得特别耳熟。
转而沉思,这不是普洱茶山头说里的那一套吗?
武夷岩茶里的正岩顶尖山场,何时跨界成了普洱的山头?
不过平心而论,这样的评点有合理处。
但更多的,则是生搬硬套带来的不适配!
《2》
出生在马头岩的岩茶,一定凶猛,刺激,霸气?
NO,NO,NO。
如果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那只能说明你对马头岩的了解还太狭隘。
马头岩,在一众正岩山场里,是个特别大的山场。
从大红袍景区的停车场出来,从小路口入,翻过一座山,才能看到马头岩的地标——五马奔槽。
拾级而上,梯高路陡,一路上的石板阶梯,没有两千,也至少有一千七八了。
甚至中间有一段,还有用山石凿刻出来的,特别有原生态的范。
偌大的马头岩山场里面,包含着诸多小山场。
比如,从石阶进入到马头岩时,爬到顶部,面前豁然开朗。那片平地,因为是当年开山种茶的起点,被命名为“开山坪”。
又比如,有一处名字特别好听的地方,叫“桃树窠”,不知当年在那片区域,是不是种了很多桃树?
还有包含猫儿石,磊石岩,蟠龙岭,*博岭等。
林林总总,大大小小,合计起来,估计有几十个之多。
这其中,涵盖了坑、涧、窠、岩、坪、岗在内,诸多小山场小气候的马头岩。
它们的风味,一概都是凶猛的吗?
当然不可能。
产区环境地势开阔,光照时间长,温度高,云雾水汽少,茶树内部的茶多酚、咖啡碱等苦涩刺激的物质含量高。
所产出来的茶,才会具有苦涩,凶猛,刺激性强的特点。
对岩茶来说,坑涧幽深,日晒少,小环境清凉温润,产出来的茶叶,更具有汤水柔润特点。
而岩上岗上的茶,地势略高,向阳性好,光照充足,适合肉桂的尖锐桂皮香和汤水辛辣犀利的特质形成。
马头岩开山坪肉桂,会拥有桂皮香辛锐犀利,像破空的穿云箭般的气质。
而马头岩桃树窠这类的小山场,产出来的“马肉”却是典型的坑涧茶特征,汤水柔和,醇厚细腻,香气不高扬。
是以,单单以“凶猛刺激”四字来概括马头岩的山场风味。
太一刀切,不客观,不严谨,不可信。
《3》
牛栏坑肉桂作为岩茶界的顶流,它的风味究竟是什么?
借用武夷山*的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两种肉桂,一种是牛肉,另一种叫其它肉桂”。
这句话乍一听,很狂。
但听习惯了后,觉得完全没毛病,说得特别在理。
至少从商业价值上,还有哪一款肉桂,敢跳出来和“牛肉”叫板?
牛栏坑,是一条狭长的,有溪流经过的山沟沟。
在这个沟内,天然形成了自己的独到小气候。
两边山岩植被丰富,还有不少是原生林,每到傍晚都能叽叽喳喳传出大片鸟声。
上一次去走牛栏坑时,还邂逅到了当地人称“岩鸡”的珍贵级神兽。
可见,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生态好是产好茶的关键。
山壁上掉落的枯枝落叶和天然鸟粪,能提供土壤养分。
而一旁的风化岩掉落的岩石碎屑,既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又能为岩韵形成添砖加瓦。
多方面有利因素相加,为岩茶的生长,尤其是肉桂的生长,提供了无法比拟的优越感。
以至于到外面喝岩茶,提起“牛肉”二字,含金量杠杠的。
不过,“牛肉”能成为肉桂界的王者,它究竟是凭什么顺利俘获人心呢?
要说只凭一个“柔”字,它份量感太小了。
林林总总看,“牛肉”的优势可以归结好几个点。
1.典型的正岩坑涧山场,鲜叶茶氨酸积累丰富,茶汤风味清甜鲜爽;
2.位于三坑两涧核心山场翘楚,岩韵特征突显。
3.香气细幽,桂皮香,花香等肉桂应有的典型特征,表现明显。
4.汤感醇。
……
原本上是“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
但牛栏坑肉桂的茶汤醇厚,内容丰沛,汤感绵柔,浆感明显,回味悠扬的特点,绝对是肉桂界的顶尖!
作为称霸岩茶界的选手,牛肉的精彩内涵单用一个“柔”字概括,绝对不够嘛。
《4》
慧苑山场出来的茶,普遍汤水更厚更醇?
这番话,我倒是认同的。
因为在喝过慧苑老丛,鹰嘴岩高丛,古井老丛,慧苑老丛铁罗汉,竹窠肉桂,慧苑肉桂,以及一众慧苑古老名丛后。
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从慧苑坑出来的茶,确实汤感要更醇厚。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千言万语说到底,少不了提仨字——山场好。
慧苑坑,同属于正岩三坑两涧核心山场顶流。
并且,和牛栏坑相比,慧苑坑的山场范围明显要大得多。
从水帘洞停车场的入口走进,章堂涧、天车架、飞来峰、鹰嘴岩、竹窠、古井,甚至还包括内外*洞等,广义上都属于慧苑坑这个大范围内。
慧苑这个山场,从航拍的视角看,它像是一个大盆地。
起源于天角附近的章堂涧,流经慧苑,可以调节气候的湿度温度。
放眼望去,坑深涧长,纵深长,日照短,云雾多,漫射光多,整体偏阴凉湿润的慧苑坑,极利于茶树生长。
小气候适宜,受到充沛的滋润下,慧苑坑的水仙、肉桂、名丛,天然就含有充沛内质。
山场好,是一杯汤感至醇的好岩茶,形成的先天优势。
另外偌大的慧苑山场,是无数古老名丛的藏身地,仅*洞一隅,就遍地是奇种名丛。
而在外面提起慧苑,第一时间让人想到的就是那里的水仙。
慧苑老丛水仙,在岩茶江湖是可以媲美牛栏坑肉桂的存在,汤感至醇,丛香明显。
之前有朋友陪我们走了一趟慧苑,回来后她一针见血评价,“慧苑坑怎么到处都是老丛?”
是了,慧苑坑从不缺老丛和老树。
对水仙、铁罗汉这类的小乔木来说,树龄高,茶树纤维够粗够老,丛香木质香更突出。
连带着汤感醇厚,底蕴厚实,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慧苑坑的岩茶,为什么喝起来这么醇?
认真说起来,树龄足够老,绝对是不可抹去的一笔!
《5》
岩茶的滋味丰富,体现在不同的顶级山场这,可以窥见一斑。
马头岩,牛栏坑,慧苑坑,究竟不同山场的岩茶,风味魅力有何区别?
单用三言两语,根本难以概全。
上千年以前,有位大诗人给武夷山的奇山异水,奇峰奇岩,写了一首诗。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山南水北,一坑一涧,一平一凹,向阳背阴。
不同的山场小环境,会有不同的风物。
武夷山之所以能产好茶,和这诸多的好山场,完全分不开!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