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一个朋友过来喝茶。
这位外省的老友,之前喝习惯了绿茶和白茶。
到这座城市工作后,有了意外的喝茶发现。
“怎么现在在外面喝茶,怎么大家都在喝肉桂?”
“还以为福州的茉莉花茶出名,当地人都爱喝花茶呢。”
麻花听到这,给他泡了坑涧肉桂。
“肉桂喝着不错呀。”
“香气滋味变化多,大家一边喝茶,还能一边聊感受。”
“随便选泡好点的肉桂,不至于泡了两三冲就味淡了,拿来作商务茶刚好合适。”
那位外省朋友听了后,还是觉得不理解。
“焙过火的岩茶,味道总是喝不惯,不够清爽。”
……
“那,你先喝这杯茶试试看,好的岩茶都是清爽的。”
毕竟,香甘清活是岩茶的重要评判指标。
香甘清,这三字从字面上还好理解。
唯独这“活”字,那位朋友表示完全没概念。
今儿,麻花就来好好解释岩韵里的“活”字,权作岩茶入门介绍。
《2》
岩茶的“活”,喝起来是什么感受?
转了半天脑筋,麻花将这种抽象的体验,向朋友解释了一番。
活,首先指的是活泛、活跃。
这点,你在喝岩茶的茶汤时,能品尝到内在的滋味,有着很多层的变化。
像是拉开一幅园林图卷。
最先入目是可能是鱼戏莲叶间,再接着旁边的假山叠叠嶂嶂,最后才发觉曲径通幽处,栽着几株枝叶繁茂的老树,浓碧苍苍。
感受岩茶茶汤滋味层次变化,可以在喝茶时小口慢啜。
比如,在喝慧苑老丛水仙时,茶汤刚接触到舌面,就能感觉到其中的醇厚,与直白有力劲道感。
绵绵的,柔柔的,像在喝一杯极醇的佳酿。
将茶汤吞下后,喉咙处迅疾能出现回甘。
回甘里,敛藏着不少的丛香和木质香,不断的在迸发。
这样的丰富的滋味变化,将岩茶的“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后,岩茶的“活”,还包含“发散性”的喝茶体验。
山场好,工艺到位的岩茶,尝入一口,滋味可以快速化开,铺满口腔。
由点到面,一时间嘴巴里溢满舒服的滋味。
茶汤淳淳的,像一条清溪。
对,就像武夷山的那条九曲溪那样,清可见底,溪水一跳一跳的往前。
这样顺滑的茶汤,喝到嘴巴里没有半点涩重的,凝滞的,黏粘的感觉。
反而是伴着舒服的汤感,滋味很快的就在舌面上散开。
这样的茶汤,可以在嘴巴里快速发散。
能让人尝入第一口,就能凭本能觉得好喝。
舌齿中留下甘凉的回甘,喉咙里还特别的清爽。
喝完一杯茶后,抿住嘴巴,能明显感受到清晰的清凉感从喉咙里发散。
这,也是属于岩茶“活”的象征!
最后,补充一点,岩茶的“活”还是劲道的。
这种劲道,既体现在茶香上,更体现在汤水里。
茶香的劲道,不像林妹妹的弱柳扶风,而是十分恣意盎然。
代入牛栏坑的桂皮香、老丛水仙的丛香、老丛梅占的梅花香、铁罗汉的当归香……
茶友们自然能产生清晰直白的理解,无需多言。
而汤水的劲道,则需要在喝茶时多多体会。
常被后人取笑写诗写得不太好的乾隆皇帝,曾在《冬夜煎茶》里提到:
“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麻花最佳,这两句诗,乾隆爷就写得很好。
比那首“一片两片三四片”的咏雪诗,更值得入选课文。
若能穿越回去,说不定还得好好捧一捧。
毕竟,“清和兼骨鲠”的形容,实在写得传神!
优质岩茶汤水的劲道感,正是这样喉韵绵柔,气韵清长的刺激感。
能让你觉得在喝茶时,汤水里有着内容和力量。
《3》
介绍完岩茶的“活”后,再来聊岩茶的清爽,就很好理解了。
焙过火的岩茶,只要山场和工艺别太差,同样有保持鲜爽感。
这点可以在喝茶时,细细体会。
鲜爽,对于喝茶感受而言,是很大的一个加分项。
其中,焙了火的岩茶,能保持清爽感,更是难得。
这点,茶友们平常在买岩茶时,就可以直接借鉴。
好一点的岩茶,茶汤里的鲜爽感很明显。
像一个历经世事沧桑的老年人,到了七八十岁,仍然能保持一颗纯正的、热爱生活的内心。
这点,很是难得。
而对于经过一道道焙火的岩茶来说,在汤感醇厚的同时,兼具清郁和鲜爽感,并不容易。
岩茶的“清”,指的是茶汤要清新,清透,清澈。
从表面上看,茶汤不能出现浑浊。
凭肉眼就能看出,汤水里没有出现过多的杂质。
从喝茶感受上看,茶汤喝起来是轻松的,丝毫没有浓、浑、闷、涩的感觉。
不会出现“味如中药”那样的涩重感。
喝到这样的茶,才能体会到岩茶的个中美妙!
另一方面,岩茶与白茶的工艺完全不相同。
连带着,岩茶的清爽感和白茶的鲜爽感,都有着细微处的不同。
喝岩茶时,不能直接用白茶的标准,去逐一考量的挑剔。
这点,茶友们在喝这些不同品种的茶叶时,多加体会,也能发现不同。
《4》
到底,什么样的岩茶会出现喝起来不清爽的感觉?
焙过火的岩茶,会保持清爽感。
这个要点成立,需要加前提补充。
那便是,在品质好的情况下。
如果在外边喝岩茶时,喝到的是一泡外山茶。
产区环境很一般,温光水气土等多方面条件能都挑出大毛病。
往往,这类环境根本就不适合种茶。
连带着,生产出来的茶叶,受到先天环境中土壤不通透,空气不清新的影响,自然很难在茶汤里喝到清爽感。
反而是,喝茶时苦涩味重,喝完茶后觉得舌头闷闷的。
再说了,武夷岩茶,非岩不茶,那些外山种出来的茶,脱离了武夷山独到的先天环境,也没有专门的盆栽式种植。
于是,这类茶根本就没有岩韵生成的根基。
喝茶体验过程当中,不论是香甘清活,还是岩骨花香,全都找不到影子。
再不然,就是遇上焙坏了的茶。
岩茶焙火时,焙火时间和温度掌控不当,岩茶岩茶条索被彻底焙坏。
将这样的茶喝下肚,只能感受滚滚袭来的焦炭味,形容枯槁,回天乏术。
喝到这样焙死的茶,自然不会有清爽感,反而是又苦又涩又重!
最后,喝起来不够清爽的岩茶,还极有可能是出现返青了。
对焙火的岩茶而言,返青好比是一场噩梦。
辛辛苦苦焙完火,一朝返青回到解放前!
经过焙火后的岩茶,在放置时间过长,或者存茶不当的情况下,干茶条索容易吸附上外界的水汽。
日积月累下,容易导致干茶含水量超标。
在过多水汽的侵蚀下,岩茶内部的茶味结构受损,品质大为下降。
到最后,出现返青迹象的岩茶,除了茶汤会变薄,水味变明显外,还会变闷。
喝茶时,清爽曼妙的茶汤体验不再!
《5》
喝茶时,体会岩茶的鲜爽感,不是难事。
遇上品质好一点的茶时,多喝多品多感受。
或多或少,都能在嘴巴里留下直接印象。
而至于岩茶的“活”,则需要依靠一定的喝茶经验积累,慢慢领会。
本篇的结尾,麻花来仿乾隆爷写句诗:
一杯两杯三四杯,五杯六杯七八杯。
此中茶味有真意,喝茶细辨勿忘言!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