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3个盖碗挑选细节,完整握碗手法,学会这些
TUhjnbcbe - 2024/7/13 20:51:00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还记得,刚开始把办公室搬来这里的时候,要进行简单装修。

一开始,我们讨论的焦点在花园。

房子前面有个巴掌大点的地方,一下子就激发了自己隐藏在血液里的热情。

看着那片地,幻想着上面或许可以种点小菜,养几只小鸡,局部实现自给自足。

以前听搞农业的朋友说,现在乡下都兴面包窑,盖一个,既可以烤面包做披萨,还能烧烤。

但却被李麻花进行了一票否决:不能种菜,不烤面包,也不养鸡。

理由是,她以前亲自种过菜,知道种菜多累,也闻过养鸡场里,臭烘烘的味道。

听了这话,只好在旁边搓搓手,不说话。

那段时间,疯狂迷恋乡村生活,甚至幻想着将来发财了,要是能有个几亩的花园该多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后来的决定是,统一种成草坪。

偶尔腾块地方出来,养养花,虽然年年的月季都没养活,估计是土质的问题。

同时还发现了一个真理,再漂亮的花园,主人永远都是蚊子。

所以,随意点就好。

《2》

当然,有些东西可以随意,有些则要较真。

比如,之前出去喝茶,看到朋友桌子上摆着一个彩绘盖碗。

据说,是从景德镇带回来的,价格将近五位数。

如此尊贵的盖碗,除了白毫银针、牛栏坑肉桂、金骏眉等高端茶,用它来泡其它茶,实在有些屈尊了。

可到了实际泡茶的时候,效果好像并不理想。

朋友端盖碗的手,颤颤巍巍,能够明显感觉到十分烫手,似乎下一秒就要被扔出去了。

从而,也影响到了出汤的速度。

放下盖碗后,朋友才坦白说,这个盖碗做得太厚了,开水一倒进去就非常烫,自己被烫了好多次了。

本以为习惯了就好,没想到用了一个多月,还是不顺手。

刚刚差点没忍住,想把盖碗放下来吹吹手,又怕你们笑话,哎……

本以为这么贵,又这么好看的盖碗,理应是极品,毕竟一分钱一分货。

然而事实证明,盖碗不能当花瓶买,实用才是硬道理。

而“习惯就好”这句话,也许就是一个无形的种子,在心底慢慢生根发芽。

事情一发生,就该用最恰当的方式解决,不及时,真的会后患无穷。

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些东西,习惯了真的就好了,而有些东西,永远也习惯不了。

除非哪一天,朋友练成了铁砂掌,金刚不坏之身。

到了那时候,随便抓盖碗,甚至直接把手伸进沸水里,也不觉得烫手。

《3》

很多人所谓的“烫习惯了就好”,倒不是真的习惯了。

只是在摸索的过程中,知道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掌握了那个度。

知道握盖碗的时候,手指该怎么放才更安全,不会被烫到,也明白如何控制好开口大小,顺利完成快出水。

与其说是习惯,不如说是成长了。

就像有的人说,小孩子学骑自行车,多摔跤几次就会了。

实际上,那也是一种本能。

为了不让自己受伤,身体渐渐掌握了平衡感,懂得如何去操控眼前的自行车。

所以,那些鸡肋的东西,用久了,也会上手。

不过市面上的盖碗那么多,各式各样都有,我们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呢?

选一个适合的、实用的、称手的盖碗,能减少烫手的概率,也能更快地学会泡茶。

在买盖碗的时候,尽量按照三个条件去挑选。

第一,盖碗的碗沿要宽。

碗沿,指的是盖碗的边沿,也就是盖上盖之后露出来的那一圈。

碗沿宽,弧度大,有利于散热。

沸水注入后,热气上升不会大量聚集在一起,而是会顺着宽阔的碗沿散发出去,不容易烫手。

另外,宽一些的碗沿能起到辅助作用,让茶汤顺着弧度乖乖流进公道杯里。

第二,盖碗的材质要薄。

轻薄的材质,热量可以充分散发出去,快速传导到空气里,而不会完全被“锁”在盖碗里。

泥料厚实的盖碗,看起来固然有份量,可用起来不仅很重,而且散热效果差。

握在手里,就像是一只烫手的山芋,只想快点结束这场“煎熬”。

到了这种时候,谁还能心平气和地泡茶呢?

没打滑,稳住盖碗,顺带不烫伤自己,就算是极有定力的了。

第三,盖碗的容量适中,不宜太大。

一般来说,标准容量的盖碗,是毫升。

泡袋装的岩茶,通常8克一泡,红茶则是5克一泡,太大的盖碗,泡出来的汤水滋味略淡。

后来我们又发现,用它泡5克的白茶,也相当合适。

即便是注满了水,自身重量也不会太重,手腕力量弱的女性茶友也能很好操控。

所以,虽然华丽的盖碗各式各样,但自己最钟情的,还是素颜的标准白瓷盖碗。

《4》

当然,不烫手的前提,还要正确使用盖碗。

那些非正确的抓握盖碗的姿势,注定了无论使用什么器型的盖碗,都会烫手。

这种烫手,和盖碗无关,是泡茶者的问题。

比如,有些茶友握盖碗的方式,堪称“惊心动魄”。

沸水倒入盖碗里,合盖以后,竟然直接用手去触碰碗壁。

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是直接空手接沸水,不烫手才怪!

学会泡茶之前,要认识正确的握盖碗手势。

现在,我们伸出右手(泡茶惯用手),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分别握住碗沿的上端和下端。

另外,食指在上,摁住盖钮,起固定作用。

至于剩下的手指,自然搭在中指之后即可,不要碰到碗身。

当三指形成三角形,十分稳固,就能轻松把盖碗给端起来。

又比如,有些茶友泡茶,习惯闷泡。

就是让水长时间地浸泡茶叶,让内含物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容易形成浓酽苦涩的茶汤。

而闷泡除了会影响香气滋味以外,还会让盖碗的温度持续升高。

如果出汤速度够快,沸水的热量尚未传导到整个盖碗,茶汤就已经倒出来了。

这时候,盖碗的温度会渐渐下降,从热到温,最后变凉。

但如果刻意闷泡,沸水的温度就会不断传递到盖碗上。

因此,盖碗的温度会越升越高,热量逐渐积累,到达一个巅峰。

彼时,想要端起盖碗出汤,必然是觉得碗沿处很烫,操作不顺利。

只好再等等,等到温度稍微下降了,再出汤。

可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过量释放到汤水里,也包括茶多酚和咖啡碱。

长期喝浓茶,不仅是在虐待味蕾,对身体更没什么好处。

所以,想要更有效率地学会盖碗泡茶,有些坏习惯,还是戒掉为好。

《5》

许多人在练习泡茶的时候,容易半途而废。

无外乎是觉得,盖碗太难用了,不如茶壶来得方便、快捷,关键是不烫手。

然而,真正会喝茶,懂品茶的人,根本离不开盖碗。

盖碗这个东西,要让它能使用顺畅,不仅需要熟练,天时、地利、人和,也很重要。

最好是有充足的时间,在一个能让自己舒服、放松的环境下,保持心情惬意。

状态是最佳的,盖碗用起来,就更顺畅。

如果是自己不熟悉的场地,或者是今天有烦心事,或是身体不适……

等等原因,都会影响到盖碗使用的手法,进而影响茶汤的滋味。

所以,学习的过程,不必太心急。

再熟练的人,偶尔也会被盖碗烫到手,那又如何呢?下次小心就好了。

总有一天,各位都会成为高手,只要有那颗不放弃的心。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3个盖碗挑选细节,完整握碗手法,学会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