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如果要说,近期遇到的岩茶咨询里,遇到过最头痛的问题是哪些?
那么排名top3的,分别是。
第一,为什么你们家的茶包8克?
第二,岩茶为什么口味这么重?
第三,暂且归为今天的主题。
有茶友问,“岩茶要不要提前开出来,透透气醒醒茶?”
我惊讶于他的脑洞,连忙问他为何如此想不开。
茶友进一步补充,“岩茶不是焙火了嘛,提前开出来透气醒茶,据说能去火气。”
武夷岩茶要靠醒茶来去火气?这简直天方夜谭,奇思妙想,不可思议!
想来这又是**茶界张三,冒出来误人子弟,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了。
请广大的新手茶友们,千万要留心,当心别被人骗了。
泡岩茶,根本不需要提前醒茶透气!
《2》
说句实话,在此之前,我从没听过岩茶“要透气”之说。
从端起第一杯岩茶,正式入门开始。
茶圈前辈们所灌输的理念,一概是谨防好茶跑气。
为了防跑气,存茶时要密封,里里外外的将好茶严实封紧。
哪怕是包得像裹粽子那样,取茶麻烦繁琐些,也比让好茶受潮变味来得强。
已经跑气的岩茶,茶香会变淡。
正如同,一瓶已经没气的可乐,完全没有灵魂,
可以说,“防跑气”这一点,贯穿一款茶的生命始终。
而现在,无缘无故跑出一个茶界张三。故意误导新茶客,立出“岩茶要透气醒茶去火味”的怪论。
对此,特别逮住他问三个问题。
1.(你手中的岩茶),火气到底有多旺?
2.杂味究竟有多重?
3.是何等臭不可闻?
不然,怎么会创出“岩茶要透气”的怪谈来?!
依我来看,喝茶前需要清醒的,并非是“岩茶”。
而是茶圈里乌烟瘴气的,好为人师的“茶神棍”!
《3》
提前让岩茶透透气,会有什么后果?
泡茶喝茶时,提前打开岩茶的包装。
拆开了铝箔袋封口,剪开岩茶单泡装的泡袋,倒出干茶。
让干燥的岩茶条索,直接裸露在外喝西北风。
按这样的方式,会造成两大直接恶果。
第一,岩茶的香气分子失散。
已经加工为成品,被单独包进泡袋内的岩茶,原本上拥有属于自己的“单身公寓”——密闭的泡袋内环境。
在这方小天地里,做青做透,焙火焙透的岩茶,可以保证一段期限不变质。
不返青,不变质,也不会也陈味。
之前在武夷山,我就接触过一位牛人的白鸡冠。
那泡茶的火功,真真是特别轻。
但已经装进泡袋后,隔了一年半载,泡出来竟一点陈味也无。
可见这做茶的工艺,真的是值得点赞。
绕回正题,已经分装,在独立泡袋内妥当密封的岩茶。
茶叶内部的茶香等物质们,安稳的处于一个小空间内。
不易跑气,也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串味变质。
但如果将岩茶提前从泡袋里拆出来,敞开来,让干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透气”。
只不过隔了一晚,原本馥郁的茶香,浓郁的焦糖香,岩茶独特的焙火气息,瞬间变黯淡。
因为放在了一个大环境后,岩茶的芳香分子们像脱缰野马般,飘啊飘,散啊散。
最终能够保留下来的茶香,自然有限。
第二个苦果,岩茶跑气后容易受潮串味。
将岩茶的干茶,拿到显微镜底下去观察。
借有关学者的话术来说,“茶叶的本质是疏松多孔状的结构”。
嗯,列位看官们可以联想到一块挤干水的海绵。
受此影响,干茶的吸附性极强,容易吸附周围环境的水汽、异味。
是以,岩茶在后期保存时,一旦没有做好防潮与密封等工作,就会有受潮,串味的风险。
提前将岩茶拆出来,让干茶尽情“透气”的同时,茶叶也在源源不断的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气味。
一旦茶叶内部的水汽,积少成多,岩茶就会出现受潮、返青的困扰。
而一旦岩茶吸附到周围的杂味,那么茶香就会变得不纯,香气变闷,没有了高级感。
SO,教别人提前将岩茶拆出来透透气,醒醒茶的做法。
实打实就是误人子弟,害人不浅,毁茶无数!
《4》
将岩茶透气醒茶,就能去火味?
焙火后的岩茶,确实会有“火味”的问题。
但火味的存在,只是一时,并非长远。
因为岩茶在加工完毕后,会有“褪火期”。
将刚焙火不久的新茶,放一放,让火气褪一褪。
然后,就能尽情领略一泡好岩茶的香,水,韵。
褪火完毕的岩茶,方才进入“适饮期”。
不必担心喝多了火气重,火味浓的新茶,容易上火长痘。
将新茶放一段时间,等到“火味”不再明显,达到个人能接受的程度时,便可以饮用。
看过岩茶的“褪火”背景后,再来分析正题。
将岩茶“透气”醒茶,能不能去掉火味?
答曰,别太天真。
敞开包装,让干茶暴露在空气里,等到岩茶内部的火气散尽时,一泡好茶早就被毁了。
让岩茶褪火,方法其实并不难,甚至是很佛系。
对普通茶友来说,你遇到一款火气略重的岩茶新茶时,什么也不用做。
只需一件事——等。
将岩茶原封不动的放在干燥、阴凉的环境,隔一段时间再喝,火味自然会变淡。(注:焙死焙成焦炭的岩茶除外)。
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茶农/茶商在将岩茶装进独立泡袋之前,会让它们先放在大箱内,进行团队褪火。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箱存放褪火快,褪得更干净。
等到最终,茶友们在收到已经包装好的岩茶时,大多已经不需担心火味大的问题。
只管放心饮用!
《5》
之前听一福州老男人说,他喝一泡17年的牛栏坑肉桂,用了醒茶的做法,能去水味闷味。
(他的醒茶做法是将干茶放在一个“密封性差”的醒茶罐内,和敞开透气的方式大同小异。)
我听了,心里就在想,这完全就是吹牛不打草稿。
但凡茶好,何须这样折腾?
对岩茶而言,没有醒茶的必要。
“醒茶”这个概念,是从黑茶那边传来的。
对武夷岩茶来说,完全就是不适用的舶来品。
岩茶在发酵后,反复焙火,再密封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岩茶内部的风味物质可没有沉睡。
反而是一直在褪火,一直在进行着氧化还原反应。
此时提前将岩茶拆开,透气醒茶。
这样做,无疑是在毁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