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代表一直觉得每当换季的时候,人人都会有点“换季综合症”,有的人什么都不想吃,有的人总是觉得吃不饱。
这点应季的反应像极了岩茶的“善变”,每放一段时间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新变化,在这个当口科代表突然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奶茶”,用每天的全糖或者半糖来填补换季带来的小情绪。
连喝三天后,日常操心每位童鞋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的“爹系”班主任忍不住了,默默掏出手机拿出心系天下的架势在你旁边悄悄朗读着“甲奶茶店到乙奶茶店的卫生安全。”
在你反抗摆手表示,让我蒙在鼓里享受当下。他拿出一泡拥有奶香的岩茶终结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斗智斗勇。
问题也来了,是在牛奶中喝到茶香更好喝,还是在茶里喝到奶香更好喝。
其实喝多了会发现,奶香还拥有一定的“数据”,历史上有名的石乳,目前卖得最火的肉桂,高山的老丛水仙、一些奇种等等,当跳出岩茶,还会发现单丛、铁观音等其他乌龙茶,白茶也有。
那么以及相比已经形成成熟且有经济价值的奶茶产业链,在茶中喝到奶香是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
所以,今天和科代表一起看看奶香到底是一种又奇怪又油腻的审美还是一种基础香型。
奶香到底算不算岩茶基础香型?
这大概是个习以为常忽略和几乎没有想过的问题,当认认真真思考起来就变得和“说不好到底多少年的岩茶才是陈茶”一样尴尬,奶香在岩茶里不算普遍,但也绝对不少见,在“基础”这个划分上,大致有几个点:
首先,从“量”来看
如果从岩茶香气所占权重来看,相比花香和果香算是能撑起岩茶香气大半边天的主要香型,奶香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花果香他们甚至是直接存在在大多数工艺中的香气变化过程。
比如做青过程中随着成熟度从青香-清香-花香-果香,一些品种所拥有的特征香型兰花香、茉莉花香、梅香、蜜桃香等更是在花果香的大范畴内。
除了这部分,在剩下的香型大致还会有药香、草木香、调料香等小类,而奶香还不算这些小类,它和脂粉香更偏向于更具象的个体,不像说花香有时候还需要找到一个或者多个具体花类品种,才能有更深刻、更恍然大悟的记忆。
奶香主要指“似牛乳的香气”,因为没有更细致的划分,不会受到多种奶香的互相干扰,而变得更像是单一香型,也有着更高的识别度。但同样也因为这样的存在缺少“多元”基数来支撑他的“量”。
如果按照个人的单挑来讲,兰花香是比不上,毕竟水仙作为武夷岩茶当家品种,排面一定是有的。但到了梅香、栀子花香等等就不一定都比得上“奶香”的出现频率。
而且这种量少有时候是因为还代表这个茶一定的天花板水平,比如“做得好的某某品种才会有奶香”,“某某茶从开始泡到冷闻一直保持奶香”。
其次,从香气的形成原因来说
香气的形成原因大概来源于环境、工艺、品种。其中奶香表现最明显的是品种,比如台湾的金萱。此外,在国标中的特级肉桂,香气一栏中就有:“浓长持久、似有乳香或蜜桃香、或桂皮香”。
陈德华老先生也曾说过,肉桂的基本香型在正常情况下,小开面采摘的肉桂有“奶油香”。一些中火火功的肉桂也会出现奶香。
再比如,石乳品种特性的不同,制作工艺到位也可以得到“奶香”,采摘较嫩的青叶也会出奶香。
从这些来看,奶香虽然有后天工艺加工的部分,但也有基因这样客观存在的因素。再者,从奶香出现的场景来看,大多数与岩茶主要香型花香、果香为伴,让茶香带有醇润的脂粉感,带有这样辅助作用的香气一般都是水到渠成,而不刻意的。
最后,从香气的物质基础来看
奶香主要是由要是酸类、内酯类、酮类等化合物中的成分以一定的比例组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奶香的气味。其中部分像辛醛这样的物质与岩茶香气成分重合。
▲奶香一些致香成分虽然从香气成分看不到更多重合的部分,如果仅从牛奶香气成分来看主要是脂肪水解生成的系列脂肪酸。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如岩茶香气的变化是一样的,所以有可能茶中的“奶香”并不是真正就指食物牛奶的香气,而是各种香气综合协调结果下与奶香类似的感受。
像奶香这样有辨识度的香气
都是合理的吗?
岩茶品种、工艺、山场等等不同序列就有千千万万个组合,岩茶也变成大家总是挂在嘴边最难喝懂的茶,所以一般茶友在喝茶的时候往往会有已经熟知的事物去记住这泡茶的特征,像什么花香、什么果香都属于这个方法。
这种方法习惯之后,会在意一款茶的辨识度,有时候还会因为没有喝到过的气味而大感惊喜。
但是,意外也同样来了,有可能这个香气在这个茶类的这个时间段会是个不恰当的存在。
比如,Y老师曾告诉我她在茶博会现场曾请教一位资深专家铁罗汉的品种味,他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铁罗汉所谓的当归味其实是青做的过熟的表现,当归在中药中就是淀粉含量高的药材,这种类似淀粉的香气其实是发酵过度纤维分解的滋味。
而出现一些艾草气息的有时候会牵扯到采摘时是否误摘了艾草与茶叶混在一起。
虽然没有更多具体的案例来加以佐证,但是道理肯定是有的,更深入的分析事交给专家去做,我们大概要做到的就是不对单一辨识度香型大惊小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