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没事的时候,去闺蜜公司看她招聘。
这个卖红木的闺蜜有点傲娇,她招人,从不看学历,也从不看资历。
只要心态好,学习能力强。
人招进来自己培训,自己管理,自己觉得好用就行。
这种实用主义招聘法,不拘一格录人才的方式,还真的给她招到了一堆实干的,忠诚的员工。
杂事告一段落之后,坐下来泡带来的新肉桂给她喝。
请她分享录用人才的经验,提到了员工的心态,以及开出来的薪水。
她总结说,现在的求职者开工资,大概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按需求开价。
觉得自己的生存成本、生活开销,总共需要多少钱,就开多少工资。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价值。
第二种:按自己的前一份工作上涨10%开价。
理由是,我原来的单位,已经月薪了,现在怎么样也要月薪吧。人要进步啊。
第三种:按自己的实力求薪。
市场上同岗位的人拿多少钱,就要多少钱。凭本事吃饭,不多要,也不少要。
我问她,那你会选哪一种呢?
她说,第一种,不知道天高地厚。第二种,盲目乐观。第三种,踏实肯干。
不用多说,村姑陈已经知道了答案。
《2》
求职,也是人生百态的一种。
跟卖茶时的心态,是一样的。
给茶叶定价,和给自己定价,其出发点和归宿大相径庭,无非就是明码标价,各取所需。
给茶叶定价时的心态,大略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按山场知名度开价。
茶农张三,承祖荫,拥有三坑两涧里最知名的产区。
那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就只比牛栏坑差了一个日照时间的距离。
他去年的茶,卖四位数一斤。
大四位数。
今年的茶,还没定价。他寻思着,要涨一点。于是去问身边的狐朋狗友阿黄。
这个发小转动了两下小眼睛,给他支招说,嗨,你这个山场这么有名气,早就该涨了,你卖到五位数,也没人敢说你什么?
反正你家里茶叶多,就算今年价叫高了卖不出去,也没事。茶叶长出来也没有成本,明年还会有新茶叶出来。你不亏。
有了这颗定心丸,张三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那四位数的茶,往五位数,拔了拔。
茶商李四,看到茶农张三涨价,他也心里痒。
老想着,我这个山场,现在是武夷山正岩最顶级的山场,旁边的某村窠,已经被某某大厂买下来,制好的精茶,售价大五位数一斤。
我这片,虽然没有隔壁那片那么抢手、值钱、有名、地好,但是也不差啊。
我怎么着,也要小五位数一斤吧,毕竟是大山场的邻居,温光水气土,影响茶叶生长和品质的各项条件都接近。
于是,他的茶,便按照这种攀比知名度的方式,涨了上去。
《3》
第二种:按年利率递增的方式来定价。
这种定价方式,跟那种觉得换一个工作要涨10%工资的人,思维定势如出一辙。
这是一种比较主观的,利己主义的思想:我觉得我换了一个工作,就该要涨工资;我觉得每一年,我的新茶都要涨价。
每年村姑陈最怕的,就是遇上拥有这种观念的人。
根本没有办法聊下去。
你跟他说,茶叶的定价,和品质,和当年的经济大环境,以及其它等等的因素有关。
但任你说破了嘴皮,拿世界局势和国内形势跟他嗑了半天,他还是如同祥林嫂一般,固化在自己的思维里,永远只有那一句话:我每年一定要涨价。
不涨价,说明我茶不好,说明我茶卖不动。
这时候,你就知道,就算蒋昌建来了,也说不通这个榆木疙瘩。
这种每过一年就想要涨一次价的逻辑,是从哪里培养起来的呢?
估计是从每年要进步一点,每年要增长一点这种传统的正能量转变过来的。
但是,又把正能量理解得过于片面了——盲目想着要增涨,却不考虑具体的实际情况。
不考虑客观实际,不评估当年的品质和行情,盲目按部就班地涨价。
这样任性的结果,是让大家,对这越来越贵的东西,望而生畏,最后,落荒而逃。
《4》
第三种,按奇货可居的心理来定价。
有一些人,是天生的掮客,上海滩上所谓的黄牛党是也。
前世是那种五十块钱买票回来,卖二百五十块钱出去的那种人。
电影院门口,暴雨的街头,你因为没票了而沮丧离去的瞬间,从雨伞下冒出一个满嘴大黄牙的猥琐中年男,嘴里喷着廉价的烟味,脸上是谄媚的笑:“老板,票子要伐?”
这种行当的人到了今生,转为了炒作大军中的一员。
他们炒作的理念,又跟真正的营销高手,有云泥之别。
营销,包装,是因为产品真正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创新性,有好的概念。
而单纯为了金钱而炒作的人,就是现世的黄牛党,他们可不管产品有没有特性,也不管行业会不会因此而变乱,更不会考虑行业良性发展的未来。
他们给自己标榜的人生格言是,武夷岩茶,要活在当下。
杀鸡取卵,才是他们残忍的本性。
冲着消费者想贪新求异的心理,把普通的茶,定个高价,打造得奇货可居,然后让被这高价诱惑得神魂颠倒的消费者,一泡一泡地把茶买回去。
那么贵的岩茶,没山场,没知名制茶师加持,甚至只是外山茶,却能,卖出正岩核心产区的天价来。
“大黄牙”们,从来不考虑市场的良性发展,他们只关心,有没有炒出一款尖货,饱满了自己的腰包。
至于这款高价茶出来之后,会不会对正岩茶造成冲击,会不会对整个行业生态形成影响,他们从不会考虑。
他们只管赚钱,赚够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武夷岩茶被他们炒坏了,是武夷山茶农的损失,跟他们一个外地人,有半毛钱关系么?
他照样可以去厦门福州江西,炒别的茶。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茶叶。
《5》
价格,要与价值匹配。
不与价值匹配的茶叶,“包装”再漂亮,“炒作”再到位,也只会昙花一现。
一泡岩茶,它真正能带给我们的,那种销魂蚀骨的岩骨花香的滋味,能值多少价格,应该是由市场来调节,由供求杠杆来决定的。
不是某个炒作掮客,某个大黄牙,脑门子一拍就定下来的。
以高价,来炒作茶叶,卖那些三四个人凑份子钱才能买得起的单株奇种,这种招术,只能是辟邪剑法,想练,必先挥剑自宫。
实实在在的价格,实实在在的品质,才是市场上真正的宠儿。能福慧双休地红上几百年。
而那些靠噱头博人眼球的天价茶,只能是流星,一闪而逝。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