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一个认识很多年的朋友,终于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兴。
说国庆节结婚,在武夷山摆酒,请我过去喝喜酒。
闲聊了一会儿,她说,要不要寄点岩茶给你喝啊?
我说,不用啦,我这里也有很多好茶。然后很意外,这个朋友原来是从不喝茶的,多年不见,居然开始喝起岩茶来了。
她解释说,来了武夷山五六年,开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现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维她。
她谦虚地说,也没有很高啦,就是比原来懂一点了。毕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会跟着学一点,但要说很精通,倒没有。
别谦虚啦。
她说,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吗?不可能的!
《2》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用进入某一个行业的年份,来判定资历。
比如,去医院,挂号处的墙壁上,通常会挂着一排排医生的头像。大多数人,总是会挑选主任医师的号。而在所有主任医师里,又会专门选,头发白一些的,人老一点的。
原因无他,老医生有经验啊。
再比如,请设计师设计房子。
一定要问,这位设计师多大年龄啊,哦,老设计师了,嗯,这个好。就算费用贵一半,也要请老设计师。
人家见的世面多,有经验,能把房子设计得更舒适。
再再比如,去做头发。
年轻的理发师,点单的概率是较低的,哪怕他费用实在。
基本上被抢着排队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长一点的理发师。
年纪大点的,经验丰富,不会把头发剪成马桶盖。
再再比如,去买烤鸭,去买中药。
那些老字号,肯定是更受青睐的。
就像当年,刚去重庆上学,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锅店。那牛油的味道,浓郁得,甚至能透过半座山坡,穿越到我们的教室里去。
本来怕辣,不想吃。结果有师姐来分享,说,重庆火锅,一定要吃。
为什么?
师姐说,重庆火锅是老锅底了,据说,里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这种可怕的形容,不仅没有让人知难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给吊起来了,这老锅底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吃!吃过才晓得。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3》
重庆的老火锅锅底,不可能有清朝人的口水。
同样,在某个行业拥有老资历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金庸写了一个裘千仞。
这个老裘头,是个老年人,按说进入江湖的时间很长,拜师学艺的时间也很长,弟弟和妹妹,比他晚学艺,却早已经名扬天下。
一个是铁掌帮的帮主,一个是绝情谷谷主夫人。
这兄弟和妹子,凭着高强的武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
但身为哥哥的裘千仞,却不学无术,假扮弟弟的样子,混吃混喝,当打不过人家了,就耍无赖,甚至在黄蓉面前靠耍流氓方才逃得性命。
从裘千仞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某一个行业做了很多年的人,未必是高手。
他弟弟就是,而他,不是。
而要想在某一个行业,成为资深的,专家级的人物,该怎么做呢?
当然不能像裘千仞那样不学无术,靠行骗混日子,靠耍流氓换得生机。
应该像他的弟弟,好好练武,勤学苦练,劢精图治,终于成为一帮之主,威名远扬。
群众也是慧眼如炬的。
一个人,是不是资深的,是不是专家,懂不懂武功,可能刚开始认识的时候,人家还不清楚,可能有的人还会被花架子给迷惑了,被三拳两脚给糊弄住了,被几句官话给震住了,或者被几篇排版看似专业的文章给忽悠住了。
但是,时间一长,人家就清醒过来了。
就像黄蓉终归识破了裘千仞湖里打桩的骗局一样。
当有一天,消费者能喝得懂茶了,喝得明白了,回过头来,知道上当受骗了,肯定就会拆穿这“假资深”的真面目。
知道这人,是在行业里混日子混成老油条的,不是凭努力修炼出真材实学成为大师的。
《4》
一个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在外人看来,应该是懂岩茶了。
这是常识,也是惯性思维。
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
这便成为了那些混迹岩茶圈的游子,最好的护身符和挡箭牌。
面对那些置疑的声音和眼光,可以振振有辞地抛出一句掷地有声的反驳来:“我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我还不懂岩茶吗?”
如果遇上外行的人,或者遇上不了解内情的人,必定会被这句大话给唬住。
就像有些人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了几年,出了一本书,就可以自称“老师”,堂而皇之收徒授课一样。
但是遇上村姑陈,这些糊弄之语,便行不通了。
列位看官,下次如果遇上这样的“老油条”,“混子”,可以直接一句话甩过去:“来来来,口说无凭,茶汤上见真章。来盲喝一泡岩茶,猜一猜是什么品种?是肉桂还是水仙?”
保管,在武夷山呆了五年的“资深茶人”,在大学里开堂讲茶的“老师”,喝得五迷三道,还猜不出来。
真正在武夷山实打实喝了五年岩茶的人,最重要的是喝过好工艺的正岩茶的人,有实力,是喝得出来的。
但是,混日子混得油嘴滑舌的人,没实力,是喝不出来的。
是的,卖茶,就是要凭实力。
嘴上功夫吹得震天响,都不如一泡不会说话的茶汤,啪啪打脸打得响亮。
在武夷山,就算混遍了各大茶村,不认真喝,不走心,不专注,只为赚钱而来,不为学茶而喝,持着这种心态,再呆上五年,十年,仍然,不能算是懂的岩茶。
顶多,就是喝过的岩茶比别人多而己。
但喝得多、喝得久,跟喝得精、喝得准,是完全不可以偷换的两个概念。
全然不可同日而语。
走马观花,终究是滥芋充数。
《5》
在武夷山呆了五年,该怎么学会喝茶呢?
很简单,喝!
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
喝的时候,记笔记。
如果五年下来,能晒出五六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那就说明,真的有在研究岩茶,真的有在认真学习喝懂岩茶,是真的爱茶。
除了喝正岩的茶,还要喝半岩的茶,喝外山的茶。
只喝正岩茶,偏科太厉害。就像天天吃肉,偏食得厉害。这样单调的菜谱吃久了,肯定只识得肉味,识不得素菜的滋味。
喝了正岩喝半岩,喝了半岩喝外山,喝了外山,再喝一喝外县,外市。
有了对比,才知道真正的好岩茶,是什么样子,会在哪里出现。
另外,除了要遍喝各大山场,还要遍喝各种制茶风格的茶。
不同的制茶师,他的技术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同一个产区,同一种品种,不同的制茶师做出来的武夷岩茶,仍然是不同的口味。
茶汤喝在嘴里,差别是很明显的。
所以,不仅要熟悉各个山场,还要熟悉各种流派的制茶师。
资深的制茶师、半路出家的制茶师,都要去了解他们的风格,工艺,这样,才算是,精通武夷岩茶,才算是,喝懂了武夷岩茶。
那种走马观花,人云亦云的喝法,顶多是比别人多喝了几杯岩茶,却不能妄称,比别人懂岩茶。
喝得多,和喝得精,段位不一样。
而那种只看书,书上写水仙什么味道,肉桂什么香气,他就原封不动念一遍给学生听的“老师”,更是纸上谈兵得紧。
这样的课,学不到真东西,还要交费,不听也罢。
《6》
在武夷山呆了五年,会懂得喝茶吗?
如果认真学习,肯定懂。如果走马观花混日子,肯定是半吊子。
半吊子茶人的人生,就像一部家庭剧,流水帐,没有亮点。
跟着这样的人学茶,侃侃大山,拱个趴还可以,要拿出真本事来时候,便怂了。
连水仙肉桂都分不清,还谈什么懂岩茶。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回去拉广告吧。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