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向茶界马保国学岩茶,当心学10年都分不清
TUhjnbcbe - 2021/1/29 12:30:00

《1》

最近刚和朋友聊到,学喝茶最怕的是什么?

朋友说就怕什么都不懂,新手小白一个,买茶被人坑呗。

按我说,没有喝茶经验,不会喝茶,零基础起步,这些都还好。

毕竟再厉害的喝茶高手,也是从新手一步步走过来的。

不懂就问,不会就多喝多感受。

终归是熟能生巧,慢慢找到喝岩茶的感觉。

分出正岩茶和半岩或外山茶的滋味;

喝出水仙与肉桂的不同;

逐渐体会中轻火的鲜香,足火茶劲道,饱满,醇熟风韵……

从零起步,慢慢摸索,逐渐找对方向,学茶过程还算一片坦途。

刚开始入门喝岩茶,处于“一片白纸”的状态,这倒没什么。

最怕是遇到“茶界张三”式的人物,明明不懂茶不专业,却偏偏喜欢“传教布道”,误人子弟。

让初学者们在学习岩茶的路上,彻底走偏路,一去不复返。

比如说,网上漫天飞的水仙肉桂分辨方法,其实就藏着不少雷。

真按“张三们”教的方法去学茶,到最后何为肉桂,何为水仙?还是让你一脸懵!

《2》

分辨歪招一:水仙条索长,肉桂条索短

先辟谣,按这样的方法,翻车系数★★★★★

经过揉捻加工的武夷岩茶,条索呈绳索般的“条索状”。

但要说到,水仙肉桂它俩在干茶条索的区别,可别按一刀切的方法。

这要回到茶树鲜叶时期,从它们没有成为条索状前,开始说起。

没有成为条索状前,水仙肉桂鲜叶,官方客观描述为:

水仙,小乔木型茶树品种。茶梗粗壮,节间长,叶张肥厚,叶齿深,叶脉显,叶张大。

肉桂,灌木型茶树品种,叶片边缘略呈波浪状,叶齿细浅,叶脉平稳,叶张呈椭圆形,叶尖略钝。

行走在茶山旁,走过牛栏坑,登过马头岩,穿过慧苑坑,遇到水仙肉桂等当家品种,从它们的叶片,树形,枝干等状态,可以轻松分出。

然而,当茶青鲜叶被采下,经揉捻成条索状,并后期经焙火后条索进一步收缩。

这时再去分辨水仙肉桂的干茶条索,难度系数就变大了。

相对来看,水仙的条索粗大且较长,而肉桂的条索细长,而身骨偏小。

水仙条索“较长”,肉桂条索“细长”,这本常态。

但要说是水仙条索一定比肉桂更长,就太不严谨了。

单是比较“长度”,水仙肉桂间的区别并不分明。

并且,岩茶在焙火过后干度极低,条索易碎。

单以条索长度分出水仙肉桂,相当于瞎猜带蒙,完全不靠谱。

还得综合条索粗细,乃至于进一步冲泡。

等闻香尝味过后,才能得出准确定论。

《3》

分辨歪招二,水仙茶沫大,肉桂茶沫密

辟谣,岩茶的茶沫表现,和品种无关。

听过不少“一本正经”的说法,大致是:

“肉桂辛辣,茶皂素含量多,起泡性强,茶沫细密持久。

水仙温和,泡沫大,数量少,容易破,不持久。”

事实上,照这样的方式去按图索骥,十足是歪门邪道。

冲泡岩茶时,茶沫的形成与茶皂素等天然起泡性物质,细屑杂质,冲泡水花有关系。

至于肉桂的茶皂素,是否会比水仙含量更高,这点暂且不说,还待准确资料查证。

但可以肯定一点,茶叶原料越粗老,茶皂素越高。

对岩茶来说,原料采老后,做出来的成品香气弱,汤感薄,不易苦涩,注水后汤面泛起的茶沫更多。

在“茶界张三们”口里,茶沫是好茶精华,茶沫多,品质好,内质足。

但知道实情的人,心里很清楚——茶沫多的茶不是啥好事,直接打脸茶界张三。

回到水仙肉桂的区分上,看茶沫来认茶,没有可行性。

1.揉捻后的岩茶,滋味浸出快,比起其它茶更易出茶沫。

对水仙肉桂而言,揉捻不到位,叶片破壁少,自然茶沫就要偏少。

它俩之间,没有绝对茶沫大小细密之分。

2.另外,条索完整度也会影响到茶沫的形成。

条索保留相对完整,产生的茶沫少。

干茶偏碎,条索断裂,滋味浸出快,汤面容易产生茶沫。

3.冲泡方法也会影响到茶沫状态。

注水速度快,干茶与沸水在激烈碰撞后,生成的茶沫更多。

比方说,注水位置高,悬壶高冲,茶沫会多且密。

考虑到茶沫形成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单以茶沫表现来区分水仙肉桂,简直是在搞笑。

《4》

分辨歪招三,水仙叶片大,肉桂叶片小

辟谣,这样的方法不严谨。

共性上看,水仙叶片肥厚,叶张较大。

而肉桂叶张椭圆,相对较小,这点确实没错。

但每一泡岩茶水仙与肉桂当中,又存在众多个性和不确定情况。

将一泡茶喝到最后,展开叶底,PK叶张大小。

这时候,出现肉桂的叶片比水仙更大的情况,也不算稀罕。

要一味认死理,断定水仙比肉桂叶片大,太墨守成规了。

万一在采茶时,某款肉桂的叶片采得略大,该如何?

万一在不同的山场环境下,肉桂的叶张大小有变,长得更珠圆玉润,又如何?

本着“疑罪从无”的角度看,宁愿舍掉这个不严谨的肉桂水仙区分招数。

也要求稳,求妥,能做到万无一失,才更重要。

尤其是个别自媒体号,靠全网拼凑洗稿内容,人云亦云,没有底线。

将已经老掉牙的陈年烂梗,早就被辟谣多次的茶知识,再次搬上台面。

着实是,纯粹让人看笑话。

《5》

分辨歪招四,水仙冷后是花香,肉桂冷后是果香

辟谣,纯粹扯淡。

水仙也能做出果香,而肉桂的香气更不必多说。

市面上的花香肉桂漫天飞,要说冲泡后叶底有花香是水仙,估计能有一大票人会跟你急!

事实情况是,不论是水仙,还是肉桂,或者其它岩茶品种。

任何的武夷岩茶里,花果香都属于基础香型,百搭常见。

任何一款茶,都能拥有花香,果香,或两者兼备。

岩茶作为发酵茶,它的花香和果香根本不能分离。

大致上看,发酵程度轻一些,岩茶容易出花香。

发酵程度重一些,则果香表现更突出。

要是具体到,花必桂花,果必蜜桃,那就得看各家的做茶功夫了。

从茶香上区分水仙与肉桂,正确的方式是认定品种香。

水仙带有清幽的兰花底,肉桂具有独特的桂皮香。

二者的香气,似天壤之别,特性差距甚远。

要说在一款水仙里喝出桂皮香,基本不大可能。

除非是遇到了雌雄莫辨的四不像,否则分出岩茶的水仙与肉桂,还真没那么复杂!

《6》

水仙有兰花香,木质丛香。

肉桂有特立独行的桂皮香。

水仙的汤感细腻温和,醇厚绵柔。

肉桂的汤感辛辣劲道,淳和犀利。

练好基本功,喝透这两点香气与滋味的区别,才是分清水仙肉桂的关键。

至于其它的歪招,看大小,看茶沫,看长短,则会带你走偏路。

对此,新朋友入门学喝茶,千万要当心。

马步扎牢,再去练功。

别将正途的九阴真经,练成九阴白骨爪!

1
查看完整版本: 向茶界马保国学岩茶,当心学10年都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