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纯干货中医流传几千年的泻下剂名方彩图
TUhjnbcbe - 2021/4/29 20:02:00
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三十六年前,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同乡前辈蒲辅周先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蒲老谈兴颇浓,他一边吸着叶子烟,一边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其间,有沈仲圭先生、陈鼎祺大夫来过,寒喧几句之外,我们老少两代的谈话没有停止过。我们都忘掉了窗外如火如荼的世事。

蒲老这次的谈话,影响了我一生。香江教余,心境颇静,回想往事,恍然如昨。兹就记忆所及,追写出当年谈话的内容,浑金璞玉,以公同好。是为记。

、伤寒本寒而标热,故治用辛温,汗出热去;温病本热而标寒,故清热必兼透达。

2、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

3、张菊人先生改银翘散为银翘汤,说北方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炉火不熄,如此,则寒郁于外,热固于中,银翘散中辛温的荆芥,升提的桔梗皆非其宜,当去之,加*芩、瓜蒌。

我说:此固一说也,但不可视为定例,我用银翘散,治风温初起,无汗畏风者,怕它透达之力不足,还要加葱白呢。葱白辛润,汗而不伤,和麻桂羌防不同。表解热透,我一般不用苦寒药,用白虎汤亦嫌早,常用鲜芦根、鲜竹叶,衄者再加白茅根,此名“三鲜汤”。

4、沈钧儒先生的公子,感冒发热,午后为甚,倦怠,纳少,口淡,尿少,自服银翘散,药后热不退,反增便溏。外感当分六淫,当辨何邪而区别治之。区区感冒,也不是只分风寒、风热那么简单。此乃阳气不足之体,感受寒湿,湿为阴邪,治当芳香淡渗,间可用刚,凉药伤中阳,湿就更难化了。我用平陈汤合三仁汤,二剂,即汗出,尿畅,热退。

5、湿温或温邪夹湿,最容易见到湿热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徒清热而热不去,湿留之故也。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常用芦根、通草、薏米、茯苓皮、滑石、竹叶。

通阳不在温,是因为湿热混在一起,热在湿中,故与杂病不同,不能用温药如桂枝、肉桂、大茴香去通阳,小便利,则湿去热孤。利小便的药味淡,所以我把它概括为“淡以通阳”四个字。

6、表未解未可攻里。即使表已解,热邪人里,当清,苦寒药也不要过量,在阳气不足之体,宁可再剂,不用重剂。否则,热中未已,寒中又起,粗工之用药也。不能看“炎”字两个“火”,就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7、辨证论治的真谛是甚么?是“一人一方”。病同,其证也同,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

8、麻*汤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汤的麻*是麻*汤的一倍呢。

9、石膏用量也不宜过重。药罐子有多大?那么大量怎么煎?有人动辄就用今制半斤、一斤。再说,是药总有利弊,不能只看到石膏清热之力,而不怕它伤阳损胃。

0、热邪与燥屎相合,不得已而有承气之设,仲景先生于此谆谆告诫:一服利,止后服,得下余勿服。一次会诊,一小儿食滞,发热,已经用过许多抗生素无效,不食,腹胀,但鼻准光亮,一医主张用大承气,我说脾虚之质,鼻准光,必自利,不必用下,不妨消导。但他坚持,正在讨论时,护士来报,拉稀便了。

、王清任一心苦苦探索医学真谛,其精神可敬。他的活血化瘀方,如血府逐瘀汤,果是气滞血瘀,用之多效。但强调气血,将七情六淫一概抹煞,就未必有当。其方,有效者,也有不效者,未如所言之神。如说通窍活血汤可治十年、廿年紫脸印,多少付可见效,实际用之无效。

2、曾见有人久病恶寒,人着单,彼着夹,人着棉,彼衣裘,冬天生着火炉,犹自呼冷。此真阳虚也。可考虑用玉屏风散,加附子、姜、枣,剂量不必太重,阳气复振,营卫和谐,或可见效。

3、有人三天两头感冒,前人称为数数伤风,可用玉屏风散,营卫不调者合桂枝汤。辛温峻汗,表阳愈伤,病愈不解。苦寒则伤中阳,脾胃一倒,病变蜂起。

4、肾盂肾炎,临床颇常见。因其尿频尿急,我常用五苓合二妙,加大茴香一个,琥珀五分,以解膀胱之困,肉桂只用三、五分而不宜多。

5、有很多病,只宜调而不宜治。与其药石杂投,损伤胃气,不如不服药。我自己就有痰饮宿恙,多年来,我一直不服药,中西药一概不服。唯注意调饮食,适寒温而已,虽然衰弱,但又多延了一些岁月。

六十年代初,我在广东从化温泉疗养,有人来访,他有多种慢性病,终年西药、中药不离口,每次吃一大把药。而日见消瘦,饮食不思,餐后还有腹胀。我说,古人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药石杂投,本已见弱的脾胃如何负担得起?

脾胃一倒,就不好办了,我建议他不妨减少用药,他顾虑重重。我让他先减一点试试,果不其然,减一点,各方面的感觉反而好一点。最后他终于甩掉了终年吃药的包袱。

希冀吃药来健康长寿,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用药无非是借药性之偏,来纠正疾病的阴阳之偏。从古至今,未见有吃药长寿的。

6、《金匮》论恶阻,说设有医治逆者,到了第三个月还呕吐不止的,则绝之。楼英说其意是摒绝医药,和之养之,以待胃气来复。古人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就是说,这样仍不失为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

7、要是把医生分作三等,我只能算中等之中。

8、学拳三年,敢打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孙真人也说过:学医三年,便谓天下无可治之病。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

9、罗天益说:医之病,病在不思。医生所思的,就是辨证论治,而非其它。我坚信唯物论辨证法,不向机械唯物论投降,我也这么教我的学生。

他们总怕我保守,不给他们我的秘方、验方,我说我没有什么秘方、验方,我用的都是古人的方,要秘方、验方,去查类书嘛,我教你们的是辨证论治。他们又说,辨证论治,难哪﹗我说:孙悟空七十二变,是他掌握了变的方法。不要偷懒,学嘛,没有快捷方式可走的。

20、有位广东来的进修生,在门诊跟我抄方。有一天,病人少,她说:蒲老,可不可以让我给你把个脉,我说:好。诊毕,她皱着眉头,说:有结代脉,我说:是结脉?是代脉?她想了一下,说是代脉。我说你不错呀,能看出来。

她说三四动止应六七,蒲老你不会出事吧?我说,那你就过六七天再看。过了六七天,她再诊我的脉,说还是那样。我说,你看,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也会出现脉结代,未必就“三四动止应六七”。

2、眩晕,有虚有实。我会诊过一位美尼尔氏病患者,先后采用过滋水平肝,熄风潜阳,泻肝和胃未愈,脉滑、苔腻,我认为其本属阴虚,标为痰热的辨证不错,用药则须斟酌。既挟痰热,便当清化热痰为主,早用滋腻,会助痰热,清泻肝火,亦非其治。我建议改用温胆汤加味而愈。

22、子宫脱垂,古称阴挺,多由劳倦气虚不能固摄所致,我常用补中益气汤。补中,健全脾胃;益气,增强功能。每用加鳖头一个,炙酥入煎。

23、有人说,古方中用人参的,就一定要用人参。我说不一定,仲景先生生当汉代,那时辽东尚未开发呢,故白虎加人参汤,理中汤所用人参,皆是*参。四川的泡参,也很好,其色白中带*,其味甘淡,入脾肺经补气,加之其体疏松,补而不壅,补气而不留邪。

若嫌力薄,可以多用点嘛。我在成都治一血崩妇女,大法补气摄血,泡参用至四两而效。泡参其价甚廉。梓潼凤凰山的桔梗,长卿山的柴胡,也都是很好的药。这种柴胡,叫竹叶柴胡,色绿,用茎,北柴胡用根。

24、三物备急丸是仲景方。其功在攻下冷积而止腹痛。伤于生冷瓜果,积久不化,非一般消导药可效。有人病此,求治于某老,其用药,无非楂曲平胃之类,服二十剂无效。

此病非攻不能去其积,非温不能已其寒,我用三物备急丸的大*干姜,不用巴豆,改用阿魏而效。巴豆猛峻,不可轻用,即用,也要注意炮制方法去油用渣,并严格掌握用量。我有个学生,素来用药谨慎,一次处方开巴豆五分,患者服后即暴吐泻不止,所谓“一匕误投,覆水难收。”后来我调治了许久才好。

25、对某些慢性疾病,我推崇煮散,即把药碾成粗末、混匀,每用五、六钱,水一盏,煮七、八分钟,去渣,适寒温饮之。一日一、二次,不伤胃气,药效也易于发挥,犹如轻舟速行也。

26、便秘勿轻言泻下,如肝失疏泄,用四逆散,气机升降复常,大便自通。脾虚运化不好,我用甘麦大枣汤而效。或以这样的治法神奇,其实不过“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而已”,何神奇之有﹗

27、用药要丝丝入扣,不多一味无谓的药,不少一味对证的药。

28、用药丝丝人扣,不是多而杂,用药杂乱,是初涉临床者的通病。原因一是病机不明,病机不明,用药就不能击中要害。二是急于见功,这样就势必见一症用一药,甚至用几种药,这就成了唐书说的“广络原野”。三是瞻前顾后,用一味热药,怕太热,加一味凉药;用一味泻药,怕有伤,加几味补药。

曾有学生治一个气喘病人不效,来找我,还说是不是没有按老师的经验加葱白,我看他的处方,一味热药,一味凉药,下面又是一味热药,一味凉药,我就问他,这是寒喘,还是热喘?他不能答,这就是病机不明,所以用药杂乱。果是寒证,用凉药岂非雪上加霜?用药杂乱,就像打架一样,你这里一拳头打出去,他那里拉着你的手,那哪能打得中?

我年轻时用药也杂,后来我临叶天士医案,才发现他的用药真乃巧呀。古人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说到达药,当然还是要向仲景先生学习。他是深知药物利弊的。不识药,对它的利弊拿不准,用一味不行,那就多用几味,想不杂乱都不成了。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绍奇谈医》专栏

觉得好看请点下方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为中医呐喊

点击“接受”加入我们

...

赞赏

TUhjnbcbe - 2021/4/29 20:03:00

今天学习七则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三个部分,并附彩图讲解

泻下剂七则彩图速记整理:小药童

—1—

寒下剂三则

一、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用法:水煎服。功能:峻下热结。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起刺,脉沉实有力。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剂,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燥、脉滑数者。注意事项: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二、大*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12克、牡丹3克、桃仁9克、瓜子12克、芒硝9克。用法:上五味,用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纳芒消,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功能: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腻,脉滑数者。方解:治症属于热*蕴结于肠,气血瘀滞不通而成。方中大*清热解*,祛瘀通便;丹皮凉血散瘀为君,芒硝助大*清热解*,泻下通便为臣;桃仁、丹皮活血化瘀为佐,冬瓜仁排脓散结为使。五味合用,共奏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注意事项: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妇或者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三、大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大*(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用法:上三味,用水毫升,先煮大*,取毫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毫升。得快利,止后服。功能:泻热逐水。主治:主结胸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或短气烦躁,脉沉而紧,按之有力者。现用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等见有上述症状者。方解:方中甘遂苦寒峻下,攻逐水饮,大*泻热通便;芒硝软坚泄热。三药合用,力专效宏,诚为泄热逐水,开结通便的峻剂。与大承气汤的区别:本方与大承气汤虽同为寒下峻剂,都用大*、芒硝以泻热攻下,但二方主治证之病因、病位不同,故其配伍及用法均有差异。

尤恰在《伤寒贯珠集》中曾说:“大陷胸与大承气,其用有心下、胃中之分。以愚观之,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谓,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肠之谓也。

胃为都会,水谷并居,清浊未分,邪气入之,夹痰杂食,相结不解,则成结胸。大小肠者,精华已去,糟粕独居,邪气入之,但与秽物结成燥粪而已。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借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饮在胃,必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

且大承气先煮枳、朴,而后纳大*,大陷胸先煮大*而后内诸药。夫治上者制宜缓,治下者制宜急,而大*生则行速,熟则行迟,盖即一物,而其用又不同如此。"

注意事项: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治太阳表邪不解而反下之,热陷于里,其人素有水饮停胸,以致水热互结心下,满而硬痛,手不可近,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成结胸胃实之证。以甘遂之行水直达所结之处,而破其辟囊;大*荡涤邪热;芒硝咸润软坚。三者皆峻下之品,非表邪尽除、内有水热互结者,不可用之。”

—2—

温下剂二则

四、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大*15g、当归9g、干姜9g、附子6g、

人参6g、芒硝6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主治: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方解:本证多由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治疗方法以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为主。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

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

方中附子配大*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临床运用: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

五、大*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9g、附子12g、细辛3g。

用法:上三味,用水毫升,煮取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功用: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治: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方解: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临床应用: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附子汤饮之,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2.肋间神经痛:71岁男子,主诉右侧胸痛剧烈来院就诊,面色不华,贫血貌,足活动受限,行走不便。脉洪大,舌润无苔,腹力中等,略微柔软,腹直肌挛急,便4-5日一次。给予大*附子汤,经过良好,服药25日痊愈。3.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40岁。素患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改投大*附子汤加味:附子8g,大*10g,细辛、人参各6g,2剂。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注意事项:使用时大*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六、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克、芍药克、枳实克(炙)、大*克(去皮)、厚朴克(炙,去皮)、杏仁克(去皮、尖,熬,别作脂)。用法: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现用于习惯性便秘见有上述症状者。

方解:本方治证乃由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而致小便频数,肠失濡润,故见大便干结。此时治法亦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兼以泄热行气。因而方中用火麻仁润肠通便为君药;大*通便泄热,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共为臣药;枳实、厚朴下气破结,加强降泄通便之力,蜂蜜能润燥滑肠,共为佐使药。诸药合而为丸,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之功。本方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虽亦用小承气汤泻肠胃之燥热积滞,但实际服用量较小。更取质润多脂之火麻仁、杏仁、白芍、蜜蜂,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可减缓小承气汤攻伐之力,使下而不伤正,而且原方只服十丸,以次渐加,都说明本方意在润肠通便,仍属缓下之剂。对于肠中燥有积滞的便秘最为适合。老人与产后肠燥便秘,以及习惯性便秘亦可服用。临床应用:

痔疮便秘者,可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凉血止血;燥热伤津较甚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注意事项: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如属纯由血少津亏引起的便秘,则不宜使用。孕妇忌用。)

七、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

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

泽泻4.5克、升麻2~3克、枳壳3克。

功效:温肾益精,润肠通便。用法:用水毫升,煎至~毫升,空腹时温服。主治:习惯性便秘,老年人虚性便秘属于肾虚精亏者。方解:肾司二便。肾气亏虚,下元不温,五液不化,肠道失润而大便不通,法当温肾润肠。方中肉苁蓉温肾益精,润燥滑肠;当归养血和血,辛润通便,牛膝补肾强腰,其性下降;枳壳宽肠下气,泽泻入肾泄浊;少加升麻以升清阳,使清升而浊降。张景岳称此方是:“用通于补之剂。”故适宜于肾虚便闭者。临床应用:

原书认为:“凡病涉虚损而大便秘结不通,则硝、*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

方后又有加减法云:“如气虚者,但加人参无碍;如有火加*芩;若肾虚加熟地”,“虚甚者,枳壳不必用”。皆可供临证应用时参考。

总之,本方在温补之中,寓有通便之功,故名济川煎。济,相助也,益也;川,一作水之所聚,此处指肾,一指尾窍,此处指后阴。顾名思义,便可知本方旨在温肾益精,以润肠通便,故对年老肾虚而大便秘结者,颇为适用。

提示:以上用方用药,如您是患者,请务必遵医嘱使用!

文章来源中医世家网页。文章图片取材书籍为《方剂学彩图速记手册》主编:孙鼎。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4/29 20:03:00

*吉赓治疗痰饮哮喘临床经验

医案

男,66岁。年初诊。

主诉:喘息不能平卧20余年,迁延4~5年,加重2d。

主症:呛咳,咳痰量多,每日~次,形状中等大,色白,质黏,易咳。平走则气急,夜哮,不能平卧。纳减,口干喜热饮,尿*,舌淡红,苔薄腻,脉小弦滑数,88~次/分。

既往病史:患者自幼有支气管哮喘史,反复发作,反复静脉滴注抗生素、激素等持续用药9个月,只能临时缓解哮喘发作,但喘息不能平卧及咳痰等不能缓解。有胃窦炎、胃脘胀闷不适、嘈杂史多年,且病情不断加重。

中医诊断:痰饮哮喘标实证阶段。

西医诊断: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病机:寒饮壅盛,郁而生热,阻于气道。

治法:温肺化饮,肃降平喘定哮,佐以清热和胃。

处方:泽漆汤、射干麻*汤、左金丸三方加减。

药物:泽漆30~90g,半夏15~30g,炙麻*5g,细辛3g,射干15g,柴胡15g,*芩15g,紫菀15g,丹参15g,郁金15g,款冬10g,前胡10g,桃仁、杏仁各10g,枳壳9g,桔梗9g,甘草9g,川*连3~5g,吴茱萸1g,海螵蛸15g,生谷芽、生麦芽各15g,麻*根12g,莱菔子30g。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3年),患者正气虚不明显,此时病证以标实痰饮为主。方中以泽漆化痰逐饮为主药,合半夏、陈皮、细辛燥湿化痰;射干、麻*豁痰平喘;丹参、郁金、桃仁活血化瘀;柴胡、前胡疏散风邪;杏仁、紫菀、款冬花润肺化痰;枳壳、桔梗理气宽胸化痰;*芩兼清里热。泽漆最初用量为30g时对痰饮有效,之后患者反复受寒、感冒发热引起脾虚加剧,湿痰增多,患者出现痰量增多至每日~口,痰稀色白呈泡沫状,故治疗中泽漆剂量逐渐增至90g时,同时增加半夏用量至30g,痰饮得以控制,哮喘发作减少,病情缓解。遂停止服用中药。

第二阶段(—年),3—年患者未服中药,此期间因反复受凉引发痰饮哮喘发作,且逐渐加重,予以西医治疗抗感染、平喘等治疗,哮喘症状临时控制,但患者咳吐痰量增多,哮喘发作频繁,遂于年复来就诊。当时咳痰量多达余次,伴喘息不能平卧,且胃胀痛、嘈杂、反酸,纳差,大便日行3~6次,不成形,盗汗,舌干裂根剥,苔薄腻微淡*。诊断同前,治疗上于初诊方基础上加大泽漆剂量至g。同时因患者胃部不适症状十分突出,考虑胃热甚于脾寒,故也加重清热和胃之品(*连6~12g,吴茱萸2~9g,海螵蛸50g,煅瓦楞子30g等)。考虑患者病期迁延日久,脾肾阳虚,故添加补脾益肾之品(人参、附子、四君子汤)。调治1年余,哮喘缓解1年多,遂停止服用中药。

第三阶段(—年),患者停服中药后,又反复感冒,哮喘反复发作,且痰量增加,于年6月再次就诊,此时咳痰量每日达0余次,咳剧,夜哮整夜发作,不能平卧,日间稍动则喘,纳差,大便水泻。此时已停用静脉滴注抗生素,改服抗过敏、镇咳类及解痉平喘类西药以减轻咳嗽、咳痰、哮喘症状。此时中医治疗在初诊方基础上泽漆量增至g,因胃中仍嘈杂、易饥,属胃热较甚,治拟清热和胃,*连、吴茱萸分别增加为20g、9g。患者服用中药半年后,咳痰量逐步减少至消失,泽漆由大剂量逐渐减量至停用。病情稳定期间,考虑患者有痰饮标实证发展至脾虚证为主,则白术重用90~g。后患者出现动则气喘,易汗,舌剥有齿印、少津,大便稀烂,辨证为脾肾阳虚,阳损及阴,治拟益气健脾育阴以养肺胃,温肾助阳以助脾运,佐以肃肺化痰。拟《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射干麻*汤、左金丸、四神丸四方合参,同时患者自服鲜石斛20g。服药至年3月,待哮喘症状稳定,咳痰转阴,喘息亦明显减轻后以培补脾肾及纠正阴阳偏损调理为主至年8月。自年服泽漆以来,每年复查心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变化。

按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本案患者咳吐大量痰饮是属痰饮哮喘阳虚阴盛之证,日久又兼存在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故咳、痰、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每因体虚感邪而引动痰饮宿邪,阻于气道而导致本病反复发作。治疗上:标实证为主时以温化痰饮、平喘定哮为主要治则;当痰饮减少,本虚证为主时,以益气健脾、补肾养阴为治以固其本。泽漆汤适用于治疗虚实寒热错杂的痰饮病证,是扶正、祛邪、寒温并用的复方。方中泽漆(治疗全过程根据痰量多少用量为30~g)、半夏温肺化饮;麻*、细辛宣肺散寒;柴胡、*芩清化肺热;紫菀、款冬花、前胡、射干肃降肺气以化痰;杏仁润肺化痰,配合桃仁又可活血;枳壳、桔梗升降并用,宽胸理气;*连、吴茱萸、海螵蛸疏肝和胃;麻*根敛汗,又可防麻*宣发太过。脾虚甚则加重白术用量,阳虚为主时,则加附子、肉桂或仙茅、淫羊藿补肾阳;阴虚为主时,则重用鲜石斛,予以山萸肉、枸杞子等补肾阴。20年来本案患者在应用八纲、脏腑、标本综合辨治下取得了较好疗效。本病属于痰饮标实者治疗离不开泽漆和泽漆汤,本虚为主阶段时进行治疗时要注意及时投以健脾补肾之剂,然后根据阴阳偏盛偏衰情况增减温阳、养阴之品。一年以来患者痰饮哮喘得以控制。

名医简介

*吉赓(-)教授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是第二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班指导老师。*师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咳嗽、哮喘、肺胀等多种肺系疾病,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

参考文献:李淑芳,梁淑贤,*吉赓.*吉赓治疗痰饮哮喘临床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39(11):8-+.

编辑:邹吉宇

校审:王佳然

总校审:于睿智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吕门优选

打赏

1
查看完整版本: 纯干货中医流传几千年的泻下剂名方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