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萃:
存之于天地,萃自于人世,谓之存萃。
荼蘼正当时,见万千姿态,谓之荼见。
九曲处通幽,夷山内采撷,谓之曲水夷山。
日出日暮,一杯香茗。润心肝脾胃,慰浮躁灵*。一抹回甘,倍感妥帖。此程独行人间一场,然茶味伴时光片刻,愿岁月悠长安宁。
武夷肉桂产于福建崇安武夷山,属闽北乌龙茶,是近几十年来武夷岩茶发展中的一颗新秀,在保持岩茶滋味的基础上,以其辛锐、久泡犹存的“肉桂香”来压倒群芳,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多次荣获名茶的称号。众所周知,任何茶类的品质都与其品种、生态环节、栽培措施和初制技术等有关系,其中乌龙茶类的品质与初制技术关系更为密切。
正如具有高香的肉桂,初制技术掌握得好,其香气辛锐、耐泡的特征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品质就更佳;若处理不当,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本文拟从技术的角度来论述如何制好武夷肉桂茶。
鲜叶:
鲜叶的质量是够长品质的基础。武夷肉桂茶树属半乔木型。叶肉质厚尚软,侧脉细软,叶色绿或浓绿。在武夷山四月中旬萌发,五月中旬采制。采摘标准是伸育均匀成熟形成驻芽的叶子,采2~4叶(对夹叶也采)俗话“采开面”,一般掌握中、小开面为宜(小开面);第一叶伸展,叶面积达第二叶的1/2(达2/3者为中开面)。
但不要过老过嫩,因新梢的成熟度对岩茶品质颇有影响,鲜叶过嫩所含的多酚类化合物较多,醚浸出物较少,成茶则香低、味涩,相反太老香粗味薄,时间按季节论春茶最好,秋茶次之,夏茶最次,按当天论,晴天10~12时(夏时制)采的茶最优,13~15时次之,其余皆较差,采下的茶菁放入茶篮内,切忌紧压,以防发热劣变,及时送到初制厂。
武夷肉桂初制技术同其它岩茶一样分五大工序,鲜叶一萎凋—做青—炒青—柔捻—烘焙,(鲜叶—晒青—凉青—炒青(摇青和做手)—炒青—初柔—复炒—复揉—走水焙(毛火)—肩簸—拣剔—足火—吃火—毛火)。
萎调:
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萎调最明显的变化是茶青丧失一部分水分,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方法有日光萎调和加温萎两种,其中以前者为佳。
日光萎凋包括晒青和凉青。晒青:把肉桂茶青均匀薄堆在水筛或谷席上,1斤左右/平方米(阳光强度中等偏弱点),到叶面光泽减退,清香外溢,叶质柔软,手提茶稍基部第二叶下垂为宜。可移入室内凉青晒青时间在20—30分钟左右,中间要翻青一次,以便萎调均匀,失水率达10—15%(手工制茶重一些,机械制茶轻一些);若阳光强度大,可采用两晒两凉的方法来解决。
凉青:
晒青适度的萎调叶用木筛置于室内或阴凉通风处的凉青架上进行凉青凉半小时左右,以调茶水分往叶片输送,待叶尖会穿筛孔,略呈恢复“原状”(俗称“还阳”)为适度。
加温萎凋:
阴雨天,无法日光萎凋,放在摇青间或萎凋槽上萎凋,要翻拌1—2次,以便萎凋均匀,防止带烟味,适度加同目光萎凋可不摊凉,总之,萎凋宁轻勿过,轻则可补,重则难。